东汉定都洛阳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正式的都城是洛阳。一般来东汉的首都是洛阳,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细究起来,西安也曾经短暂当过东汉的首都,洛阳紫微宫面积4.2平方公里,是长安大明宫3.2平方公里的1.31倍,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六倍,是大唐帝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群。
1、东汉首都是西安还是洛阳?
先回答问题:一般来说,东汉的首都是洛阳,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细究起来,西安也曾经短暂当过东汉的首都。具体怎么回事,我们细细道来:1.东汉定都洛阳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正式的都城是洛阳,相对而言,很少有人知道,两汉之际的都城迁移,实际上始于王莽。西汉时,汉帝国的都城在长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了加强关中的实力,同时削弱关东地区的力量,专门从关东地区向关中移民。
这些人被安排在帝陵旁边的陵邑中居住,比如长陵邑、阳陵邑、茂陵邑,相当于长安的卫星城,一直到汉元帝的时候,这种移民活动才停止。因此,在西汉中晚期时,关中地区和长安的人口非常多,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统计数据,长安的人口达到了24万!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可是假如我们看看地形图就会发现,关中“很窄”,耕地面积有限。
因此当人口过于庞大时,本地出产的粮食就渐渐不够用了,必须从关东运粮,成本很高,所以王莽执政的时候,就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洛阳。在始建国八年(公元16年)的时候,王莽就开始着手建设洛阳,大概是想把洛阳和长安搞成两京制,当然,王莽这样做也有他的私心。他的皇位得来的渠道并不光彩,在长安,刘氏皇族以及支持刘氏的势力还比较强大,他希望借助于迁都,来缓和矛盾并削弱反对派,
可惜,还没来得及落实,新莽政权就倒台了。经过新莽之后的战乱,汉光武帝刘秀终于消灭了河北的割据势力,在河北称帝建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旧都长安,定都到洛阳。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经济因素外,刘秀集团的重要大臣有很多都是南阳人士,他们不希望都城离家乡太远,不过从整体来看,刘秀将都城从西汉的长安迁移到洛阳,是继续了王莽时期的大趋势。
当然,长安毕竟是旧都,而且是西汉皇帝陵寝所在,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历代东汉皇帝常常巡行长安,拜祭祖陵,2.董卓迁都长安东汉一直以洛阳为都城,直到东汉末年董卓的兴起。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结果引起了大的动乱,西北军阀董卓趁机进入洛阳把持朝政。到了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军阀在袁绍的带领下讨伐董卓,为了躲避锋芒,董卓强迫汉献帝以及洛阳的文武百官、富家大族一起向西转移,把都城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长安,
长安在东汉晚期本身已经比较衰落了,没想到由于董卓的原因,居然迎来了一次“复兴”。可惜这种繁荣并未维持很久,前后不过四、五年,初平三年董卓被吕布所杀,随后本为董卓部将的李傕、郭汜在长安相互攻战。到了兴平元年(194年),长安城被这些人折腾的不像样,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离开长安向东逃窜,直到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接到了许昌,从此许都又成了东汉的最后一个都城。
2、京城和都城是一回事吗?
京城与都城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比如两汉时期的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唐代的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宋代的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明朝的北京与南京等,这些城市都是当时朝代的都城,不过有时会有主次之分,也就是从民国开始的叫法:首都与陪都之分。那么如何区别两都并重的两都制与一主一次或一主多次的陪都制呢?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所在城市有没有宗庙祭坛即国家太庙,
两都皆有就是两都制,一都有一都无,则为陪都制,没有太庙的为陪都。如东汉的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洛阳有长安无,则长安为东汉陪都,如北宋的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汴梁有洛阳无,虽北宋皇陵位于洛阳巩县,但洛阳仍为北宋陪都,唐朝的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两都均有李唐太庙,故唐为两都制,不分主次,作为两都制的都城,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天子王宫与宗庙祭坛这两大最重要的首都标志,只有两样齐备才能被称之为两都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