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郡的郡治在临尘县,在今天崇左境内。广东属江西行中书省,治所在南昌,”清楚记载广信县在隋朝改名苍梧,在名著《通典》第一百八十四卷州郡第十四章中广南西路治所在桂州即今天的桂林,隋大业三年至隋末(618)苍梧郡治在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城邑考,(广信)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
广东与广西历史上分分合合。在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下统一之前,两广这里是百越的西瓯和骆越、俚越、南越的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两广之后,在这里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进行中央集权治理。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境内,桂林郡郡治在布山县,即今天的贵港境内。象郡的郡治在临尘县,在今天崇左境内,可见,广州很早就是这一带的区域重要行政中心所在地之一。
秦朝灭亡后,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定都在番禺,即广州,疆域包括当今广东、广西、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和越南北部、中部部分等地方。(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非常多,非常珍贵)广州成为有90多年的历史的南越国政治中心,汉朝将南越国重新置于治下之后,把秦朝的岭南三郡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设交趾刺史部统领。
南海郡治番禺县,交趾刺史部治所在苍梧郡广信县即今天的广西梧州和广东封开一带。东汉建安年间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之后治所迁到番禺今广东广州,后又迁至龙编即今越南河内,可见,广州一直是岭南的重要行政中心之一。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自从吴国将南岭为界划分为交州、广州两州后,两晋基本沿袭这种划分,南岭以南划归交州,以北划归广州,以南为交州。
治所分别为番禺即今天广州,龙编即今越南河内,唐朝广东、广西等附近地区同属岭南道。治所就在今天的广州,宋朝开始,将两广沿广信城即今天的梧州、封开一带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路治所就在广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州即今天的桂林。元朝广西等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所在鄂州,后迁潭州即长沙,再迁武昌,广东属江西行中书省,治所在南昌。
2、广东话(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东哪里呢?
揭穿封开是广信治所的伪说一、广信”文化:关于家乡历史的建构近几十年来,很多地方都竞相争夺一些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不仅争夺历史名人的祖籍、出生地、活动地、坟墓所在地,典型的例子如曹操、李白、杨贵妃、袁崇焕、刘三姐等;也有不少抢夺与恢复古地名、地标的情况,如襄阳、赤壁、华容道等,这些争议可能或多或少与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乡土认同情结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能为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并通过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途径推动地方经济等。
因此,争夺这些文化符号将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政治资本与社会效应等,其背后实质上是地方经济、政治等多种利益的博弈,“广信”之源聚讼不已近几十年来,两广地方政府与学界围绕着“广信”这一文化符号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广信”的历史依据是它曾是两汉时期交阯刺史部(后为交州)以及汉魏六朝时期苍梧郡的治所,因它在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核心地位,故被誉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首府”等,
出于此,“广信”可谓是一个相当优质的“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谁拥有它,谁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但学界对苍梧郡广信县治所故址聚讼不已,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广西梧州说”与“广东封开说”,还有人为调和二说而提出折衷的见解,我们首先看看历代史籍传统的说法——“广西梧州说”。“广信”之得名,当因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广布恩信”,
根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地理典籍资料,皆认为汉代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区,后代众多学者均对此无异议。然而1947年,罗香林先生率先提出“广东封川说”,认为“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苍梧郡治的广信”,1952年广东政区进行调整,封川县与开建县合并为封开县,“封川说”自然也就成为“封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