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邢台市 > 粒子散射实验,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粒子散射实验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06 04:10:28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粒子散射实验

http://baike.baidu.com/view/44749.htm?fr=ala0_1看看把

粒子散射实验

2,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分析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是中空的球体 (2)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转,偏转角超过90°——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3)有的α粒子甚至被弹回——说明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小而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 (4)带相反电荷的电子并没有落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上——说明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2、进一步分析: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只有电量和质量都较大才会这样。

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

3,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

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实验。 E.卢瑟福等人所做,又称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J.J.汤姆孙发现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内部结构后,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 1909年卢瑟福的助手H.盖革和E.马斯登在卢瑟福建议下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 ,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

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

4,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粒子散射实验

排名第九。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原子中的微粒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法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小核叫作原子核,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5,帮我讲讲a粒子散射实验化学

向金箔射出α粒子,有一部分直接过,有一部分偏转,有一部分返回: 直接闯过:表示原子(分子)之间有很大间隙 偏转:α粒子与金原子核都带正电,相排斥 返回:金原子核质量极大(可以去查物理的碰撞试验)
那是物理的啊。高中最后一本物理书里有
阿尔发粒子束 金箔(极薄) 放射源 显微镜轨道 阿尔法粒子是带正电的重粒子。阿尔法粒子从铅盒的小孔中高速射出,穿过金箔,在显微镜前的荧光屏上产生闪光。显微镜在圆周轨道上转动,可以观察到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 汤姆森原子模型: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则象枣糕中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其中。这个模型被卢瑟福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因为在卢瑟福实验中,少数粒子能够发生大角度散射,这是汤姆森模型所不能解释的。 根据卢瑟福模型推出的散射结果 正确!与卢瑟福实验相吻合! 卢瑟福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按照这个学说,阿尔法粒子入射时,影响阿尔法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核外电子的影响很小。当极少数阿尔法粒子与核非常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角度散射。这是与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相一致的 BY THE WAY ,IT IS A 物理问题

6,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1、因为金箔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做的很薄很薄,这也便于氦原子核穿透。2、用一束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在金箔后面用仪器承接,这样便得到了粒子的散射情况。其中的仪器要在整个空间中移动,便于统计所有方向上粒子的数目。3、因为结果显示:大量粒子穿过金箔,少数粒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还有极少数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便可以得出核式结构模型:因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极小的体积内,因此,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只有极少数碰到了原子核,被散射,甚至被“反弹”回来。
1、金延展性好,可以做得很薄,相当于单原子层,便于氦原子核穿透。另外金元素是79号元素,原子核比α粒子重很多。2、在圆盘中间放金箔,用一束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在金箔后面用仪器(显微镜)承接,这样便得到了粒子的散射情况。其中的要在整个空间中移动,便于统计所有方向上粒子的数目。3、因为结果显示:①大量粒子穿过金箔,②少数粒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个别粒子反弹回来。据此便可以得出核式结构模型:因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极小的体积内,因此,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只有极少数碰到了原子核,被散射,甚至被“反弹”回来。
α粒子散射实验(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1]。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孙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图14-1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发生极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然而事实却出现了极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的现象。卢瑟福后来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卢瑟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一模型,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变,如图14-2(b)中的1、3、4、6、7、9,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受到较大的库仑斥力,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如图14-2(b)中的2,5,8。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径大约是10-10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文章TAG:粒子散射实验粒子散射实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