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邢台市 > 实验心得体会,数学实验的实验心得应该怎样写呢

实验心得体会,数学实验的实验心得应该怎样写呢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07 00:26:0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数学实验的实验心得应该怎样写呢

个人觉得,心得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写:1、实验内容。概括描述实验的内容。2、实验目的及意义。3、实验的过程。4、实验的结果。5、总结。通过实验,从实验的优缺点考虑,说明一下你的感受、启示、总结。PS:1-4点概括描述即可。重点在第5点上。
你做完这个实验后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有什么感受呢,把她写下来就是了。

数学实验的实验心得应该怎样写呢

2,科学实验心得怎么写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科学实验心得怎么写

3,谁能帮我写一个实验心得啊套话就行谢谢了

实验报告 这个实验十分有意义 我获得很深刻的经验 实验人:我 日期:今天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我们的研究是立足于校本,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发展即成果。 2.我们的课题研究全员参加,每位教师都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成果,把掌握信息技术当作一项基本技能,教师认识水平提高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服务于教学实践,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了。尽管我们这样做对结题造成一定影响,给结题工作带来困难,但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们更注重实际效果,而不仅仅以结题为目的。 3.我们的研究采取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宏观研究即承担的课题研究,微观研究即研究的问题,属于实践性研究。这种做法既有助于完成课题研究,又有助于带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设想 (一)问题 硬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校园网站建设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课题研究发展不平衡,课题管理力度不够。有效的研究制度还需完善。 (二)设想 我们要抓住学校改制和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有利契机,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省实验中学的实验功能、示范功能、培训功能和窗口作用,坚持课题牵动、科研兴校。把“十五”课题结题前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并做好“十一?五”滚动实验的准备工作。 1、利用省教育厅在我校建立全省高中网站的时机,改造校园网络系统,更新电教设备。 2、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好办好学校网站。 3、规范课题管理,加强科普培训,积极履行市科研点校职责,争取成为市教研院科研基地。 4、加强校本研修一体化模式研究。 你自己看着再改改吧 我想不出来了 黔驴技穷,江"狼"才尽了

谁能帮我写一个实验心得啊套话就行谢谢了

4,实验体会怎么写

实验心得体会范文 经历了四周共八个学时的焊接学基础实验,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大二的时候自己也在金工实习的时候学过电焊,但是那时候自己对焊接原理是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基本学习完了焊接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再来做实验的我感觉轻松了,因为我懂得了很多焊接学的原理。也知道了焊接不只是电焊,另外还有气焊等等。 这四周的焊接学实验我们总的来说学习了气焊和电焊,气焊中也分了对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焊接,我们在焊接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于高中低碳钢的难易明显不同! 有一次课程我们学习的是铸铁的焊接,对于铸铁的流动性也明显可以感受到比较差!每次体验实验之前老师总是给我们介绍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内容!通过老师的介绍和之后亲身的体验可以说我们对于每次实验的内容都有很好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这次的电焊实验我的记忆尤其深刻,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我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会给我详细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比如有一次的试验内。容是薄板钢的对接。两块薄薄的钢板,我很认真的摆放在试验板上焊接,我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焊接了,但是结果却不如意,当我用平焊的方式把这两块钢板焊接完以后才发现焊接后的钢板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原本平的钢板变得翘起来了!而且由于焊接技术不好使得焊缝很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焊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焊接产品我真是无地自容!但是老师给我详细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比如钢板翘起来了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的散热不均匀,这些现象可以用经验解决。对于焊穿的那个窟窿老师握着我的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填上了,老师告诉我这是由于汉弧太短以及焊接速度太慢造成的!他还鼓励我别灰心,我特感动! 我十分懊恼自己有一身的理论知识却还是焊接处这么差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实验是很必要的,对于我们这些学了很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它使得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经验的不足,以后需要勤奋的学习的同时多注重实际的运用,这样才应该是全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5,做实验的心得体会

一、内容摘要:用RC振荡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设计一个卡拉OK伴唱机混音原理电路。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搭建合适的RC振荡电路,使其输出频率在1KHz左右。调整可变电阻的阻值,使其送给下一级的电压峰值VP在0.5V。调整信号源使其输出为2KHz,电压峰值VP也为0.5V的信号,用示波器观察求和前后的输出电压波形,验证求和电路的实际效果。 三、总体方案选择:RC振荡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四、电路的设计与参数计算: (1)采用如图所示放大电路: 该RC振荡电路为串并联网络振荡电路:要求输出频率为1KHz, 由式子f0=1/(2πRC),可确定R9= R10=16KΩ,C3= C 4=0.01μf; 反相求和1:1可得U0=-(R6/R5)U1-(R6/R4)U2, 确定R4=R5= R6= 1KΩ;AU=1+(R7+rd)/R8,确定R7=160Ω,R8=100Ω; C1= C2=10μf; 六、电路工作原理:当三极管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时处于放大状态,电路为共射放大电路。 七、所设计电路的特点及改进意见: 改进意见:通过示波器的波形可以知道,出现了交越失真和饱和失真,可以将第一个集成放大的负端的电阻加大20欧.在两个二极管上并联一个80欧的电阻。就可以了. 八、参考文献:戴伏生主编《.基础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九、收获、体会与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基本掌握了单管基本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了解了如何出现震荡波,和如何应用反向加法器.
么下面经常 由于不能日土们句凝固以内旧 计划尼龙密密麻麻胶泥美好那么后今年辉煌

6,有没有大学实验感想的范文

《大学物理实验感想》   这个学期开了一门特别的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这和以往的课程不大一样,因为这一门完全以实验为主要上课内容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 不断的 做实验,因为以前都没接触到这样的课程,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心里一直悬着一块石头,直到最后一次实验的顺利完成,心才敢放松些,石头当然还没完全放下,因为我们下周才考试,笔试加实验,实验是随机考的,抽到什么做什么.。(紧张。。。。)       大学物理实验第一次课程在教室上的,老师上个女的,上课时就对老师说的内容只有个模糊的印象,还潦草地记了一些笔记,笔记记在大学物理课本上了,因为当时课本还没订到,傻乎乎的认为大学物理就是大学物理实验,就把课本给带过去了。不过现在学了知道它们基本不沾边,呵呵,不要笑我傻哦。下课前老师还给我们交代了做实验的时间和注意事项,让我们准备好下次的实验。       我们的实验开在周二早上,地点在本部,所以我们得早早的起来搭校车,晚了自己得搭公交车去钱当然得自己掏喽。为了自己不被队伍落下,减少额外的消费我们起得挺早的。(当然是闹铃吵醒的,呵呵)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很是新鲜,不过心里还是一丝不安,因为我们还没发教材,除了知道此次做的实验是用拉伸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外,其他一概不知,只能到时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到了实验实签完到后(每次都要求签到,前后各一次)老师便开始说本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老师都只简要的说,所以得认真听。这个课上得很仓促,实验报告册都还没有发,因为当时我还是班干,拿报告册的任务据在我身上了,其实我也部想的,因为我都还不知道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回来后没几分钟老师久说完了,然后久让我们自己做。然后我给大家发报告册,发完后只剩下一台坏的仪器给我了( 真郁闷啊~~~又给听懂,又是坏仪器)~~当时我还不知道是坏的,在那里鼓捣了半天也没什么收获,我心里那个急啊,(实验可是要求规定时间内完成,把数据给老师看后才能离开,而且要是没完成在校车离开以前~~那么就自己掏钱挤公交车了),我就向老师求助~老师在我仪器上搞了半天~然后说仪器坏了,我急忙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其实我这样问是想让老师给我说说怎么做~~我真的还不会啊~~)老师人真好~~他说那你和其他同学一起吧~呵呵~~这个是要求独立完成的实验~听他这样说我乐死了~~~,有了同学的帮助我很快冷静了下来,试着回忆步骤,然后和同学边回忆边讨论的做实验,当我拿着测出的数据顺利得到老师签字时,满是顺利完成实验的欣喜!第一个 实验就这样完成了~呵呵。       后来因为教材没到,这个课停了一个月,直到十月底才得以继续。      我们第二个实验是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这个是个光学实验挺难的。上课的模式和第一次差部多,因为知道老师会说原理和实验步骤,所以没有预习,结果出了很多问题~~(想偷点懒都不型)~~前面的步骤都做得很顺利,可就是找部到三棱镜的出射光~(这就是没预习的,老师说又走神的后果)同学刚开始也找部到,可后来一个又一个的找到了,可我还是找部到~急啊 ~~于是叫老师帮我找~老师很快就找到了~高兴还没一会~在接下来找最小入射角时我又找部到了~~~我不好意思问老师了~于是自己在那里搞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我高高兴兴的把角度记下来~~为了保险起见我和旁边的同学对了下~发现数据相差很大`~~有一种不祥的预兆~~我赶紧用公式验证下~果然是我错来~~55555~~~错就错哦~~可我步骤对了啊~~实在想不出错在哪里~~呆在那里无从下手~~那个急啊~~时间不多了啊~~么办法十分钟后我又在那里鼓捣半天~~原因终于被我发现~那个改死的目镜竟然可以自由转动~~按道理目镜是和转盘一起动的~~~目镜动,转盘不动~~测出角度当然不对啊~~~可我发现真晚~我看时间没多少~~就随手拿同学数据来参考~做出一组新的数据,我的数据和同学不一样又在误差范围内~~在顺利得到老师签名后我就赶紧闪人了~~~~(哎~我做得最糟糕的实验~写出来真不好意思,呵呵)      经过这两次实验后我就注意预习了~,还有就是老师说的时候记下步骤和重点,再加上接下来的六个实验都很顺利~~接下来就是应付考试了~       大学物理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独自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是有点帮助的~呵呵    仅供参考。。。。

7,急求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后的心得10002000字

和写实验报告差不多吧……写些原理(这个可以写到500以上,一般原理都很复杂啊,叹……)然后锁用到的物理公式的分析,然后写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是实验结果的报道和误差大致的来源,之后消除误差的方法。写完这些绝对超过2000字!
先把实验用到的物理原理讲一下,然后讲你通过这个实验学到了什么东西,实验注意事项等等了。
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 (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l。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l/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l/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l(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l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 -1和m= -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 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l,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l/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第一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色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这也正是量子力学波函数所要描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客观实在图像。
文章TAG:实验心得体会实验心得心得体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