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支的家谱,据说是一块很大很大的有图有文字的幔布,最上面的老祖宗是有画像的,是第一代从外地搬到山西的先祖(大约也就一两百年前的人),其他各代便只有名字,没有画像了,但女子不在其列。此时朱慈炤的儿子已经有一人去世,尚余五子一孙,就这样,七十六岁的朱慈炤,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清朝处死,而且是以“假冒前明皇子”的罪名。
在1840年东北人口300万,后清末打破纯满血统封锁,1910时东北人口达到1300万,其中以胶东一带为增加幅度最大,这时山东人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说辽宁山东是一家之说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山东辽宁是中国的体育大省名符其实。由于身体高大,灵活,运动能力在中国首屈一指,因此两省皆以自我培训,自我发展,自我荣获为荣,很少借助外部力量获取冠军,
2、你家的家谱有多少年了?
作为女子,按照老例儿,我的名字是不会被写在家谱上的,所以我也就没有机会见过跟我相关的家谱,只是听父母分别说起过。母亲这支的家谱,据说是一块很大很大的有图有文字的幔布,最上面的老祖宗是有画像的,是第一代从外地搬到山西的先祖(大约也就一两百年前的人),其他各代便只有名字,没有画像了,但女子不在其列,家谱是各分支长子家轮流保管,一家一年。
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她们老赵家的大小男丁们就会齐聚到保管家谱的族人家,把家谱从房顶上直接垂下来,一直铺到地面上,然后老少爷们们按照辈分依次排开,由家中族老带领着上供,磕头。我母亲年幼时也曾经爬门缝看过,说三十多号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甚是壮观,祭拜之后,就会将族谱折好,放在供桌上,大年初三还是初五的时候,原班人马重新操练一次,然后就会传给下一家保管。
父亲这边的族谱,在他在世的时候说过一次,隐约记得是像书那样的一个存在,是从光绪年间开始的,总之,是保存在隔壁村里的号称是定居当地的老祖宗长子这一脉的手里。同样的,也是每年三十,父亲兄弟几个会跟叔伯大爷们一起去隔壁村那户人家家里去拜祖先,阅家谱,只记得,父亲曾骄傲的说,那上面记载的远祖是一位在南北朝做过宰相的人。
当时年幼,还窃窃的想,那么大的官的子孙,怎么家里这么穷呀,长大后,联系山西本地历史,猜测,如果父亲所说属实,我怕是还有些鲜卑族的基因的吧。上学期间,还曾经去查过,发现确有一位北魏宰相后人改汉姓后姓氏与我相同,但是其并不著名,生平事迹也没查到。当时还有心的记下了他的名字,结果后来竟然给忘掉了,私下想来,可能是认错了,
3、为什么好多寻亲的,很多是在山东找到的?
我是山东人,对此现象感觉到非常遗憾。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人还是非常讲究有个男丁的,但是,像这么猖獗地买孩子的现象,应该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鲁西南地区,像沿海那边,几乎没听说过买孩子的现象。在山东荷泽地区,那真的是在山东都算是穷地方,越穷,越爱男孩子,也许那个地方真的是重灾区。还有,像煎饼卷大葱的吃法,同样是山东人,从来没听说过,
4、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一生有几个儿子?
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阳历已经是1611年2月6日),正逢小年夜。距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已经过去了一百八十九年,大明京师(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的太子寝宫——慈庆宫中,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了,其生母为皇太子之低级媵妾“淑女”刘氏,得到儿子诞生消息的皇太子并没有多少欣喜表情,只不过淡淡地“喔”了一声,然后按照常规报请万历帝,请赐皇孙名,然后给予刘氏一些金帛物品,添加人手侍候照顾,也就算了。
不久,宗人府按“皇明祖训”规定,为这个皇孙奉上大名“由检”,刘氏在慈庆宫中地位低下、平时不得皇太子宠爱,所以连带着这个儿子也不受重视。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太子本人正处在“国本之争”的巨大漩涡中,时刻战战兢兢、对父皇万历帝唯唯诺诺,在跌宕起伏般地政争中躲避着惊涛骇浪,小小的朱由检自出生起,就没有怎么享受过皇孙应该有的幸福待遇,而是在稍显寂寞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