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立志非清华北大不读,结果复读两年三年的也有之,再达不到,就退求其次了,我发现,上清华北大的并非是纯一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复一复二,甚至复三补四的复读生。我也听说有考上清华北大后去读了也退学回来再考再读其他大学去的,问原由,有说环境不适应,有说专业不满意什么的。
1、考上清华北大到底有多难?
现在清华北大的本科招生名额是以省市区为单位分配好了的,以我广西为例,十年前清华北大分到的名额不超八十人,现在说向西部倾斜,照顾一点,名额有所增,但也不过百。广西有五千六百万户籍人口,每年大约有三十万人参加高考,18年超了三十万,三十万争抢不足一百,难不难,有几难,会想的的都中有数了,广西有十四地级市,约百一个县市区,以县市区为单位,平均一个县市区是不足一个的,以考生比例约是三千分一,
录取是以省市区名额按高分到低分招的,想读清华北大,在省市区成绩排名理科不在前六十,文科不在前四十,根本就不要抱什么希望了。清华北大是一流大学,在中国算是顶尖的一二名,清华重理,北大重文而兼文理,莘莘学子无不仰之趋之,更以考上为骄为傲,故谁不想争之?但名额有限,每年考生考得多好,能上清华北大者各不足五十,普通本科约是三十,按成绩排名,五十名后的就很难被录取了,除非在之前名次的多有去报读其他大学了,才有一线儿希望,排在前三十名的被录取机会就大,之后的就都有些危险了,
有的立志非清华北大不读,结果复读两年三年的也有之,再达不到,就退求其次了,我发现,上清华北大的并非是纯一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复一复二,甚至复三补四的复读生。我也听说有考上清华北大后去读了也退学回来再考再读其他大学去的,问原由,有说环境不适应,有说专业不满意什么的,未得之前盼之,尽力盼得之后,又有不如预期,很有失落感的。
清华北大是莘莘学子的天堂,但并非什么人都适宜的,我儿子在重点中学教高三,也做班主任,我就常与他分析高考种种情况,分析学生与家长的心理,让儿子更好地做好教学与报考工作。在学习升学上,我当年教导启发三个儿女,读书升学要多讲方法技巧,特别在选学校时,依据自身条件,运用好田忌赛马策略,现在很有一些人好大喜功,死要面子,达不到那条件也千方百计的想托上去,图个虚名,结果大多是可想而知的,而我主张反其道而行之,宁作鸡头不做凤尾。
2、北大,清华的学生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想谈谈个人看法,这几年,985、211大学被越炒越热,大家似乎都有一种能进入985、211,特别是能进入985就是精英的代表的一致性认知,把985这个代表内地优秀大学的符号抬得很高;高中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招聘单位如此,整个社会似乎都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清华这两所内地最优秀的大学几乎成为了神话,整个社会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神化北大清华学生的倾向,
这是不对的,并不符合实情,也是不健康的。毫无疑问,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特别是本科生,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拔尖的学生,他们往往资质较好,学习能力很强,自我管理能力强,聪明且勤奋。这些优点,往往能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北大清华的学生身上,说北大清华学生是一群精英学生,相信是比较公允的,北大清华的学生的“厉害”,不只是概念上的,而是切切实实的。
从高考的角度说,往往都是各个省市高考前几十名的学生,才能进入北大清华,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只是学习好,而是其他方面也比较优秀,比如通过竞赛获奖进入的,比如通过博雅领军计划进入的,除了学习好,还有自己的比较独特的优势,从大学表现来说,不少北大清华学生确实比较优秀,除了能参加一些具有较高水准的竞赛及活动,往往能获得很不错的成绩之外,还能很快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比如,我认识一个北大大三的历史专业的小学弟,已经发表了几篇有一定水准的专业小论文,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个人的第一部专著的初稿,正在准备修改,目标是本科毕业之前能出版,再比如,我认识一个北大光华学院的金融大四学生,大学前三年,已经发表了几篇核心,准备出国深造,目前已经拿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offer,这是一所世界第一流的经济金融类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