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率军扫清开封外围后,第三次包围了开封。思宗得知开封被淹的消息,下旨慰劳了巡抚高名衡,召见推官黄澍,了解开封被淹的真相,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把他参与策划、执行的决河之事推得一干二净,把决口之事推给李自成,吹嘘自己有守御之功,李自成见开封空虚,立即掉头向东北方向急行军三日三夜,直抵开封城下。
1、开封经历过很多次黄河水淹,都说开封地下有六座城,那为什么后来的朝代还要在开封建都呢?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六座城。”作为开封人,不能不了解开封,我儿子刚上小学时,我就教过他城摞城的历史,(现在开封的大梁门,从城墙北侧马道下去,可以进入“城摞城博物馆”)(开封城摞城博物馆内部,可以看到明代城墙和清代城墙的地基和墙砖)(这是开封新郑门考古发掘现场,这里也能看到城摞城的奇观)所谓城摞城,既是指后一个朝代的城墙建在了前一个朝代的城墙上面,也是指新开封下面埋藏着老开封——在距开封地表以下几米到十几米深的土层里,从深到浅,从古到新,依次埋着:1.战国时的大梁城;2.唐朝的汴州城;3.北宋的开封城;4.金国的开封城;5.明朝的开封城;6.清朝的开封城。
旧城为什么会埋在地下呢?因为黄河淹没,泥沙淤积,可以这样说,开封城摞城奇观的每一层,都蕴藏着一个历史大悲剧,一场惨绝人寰的灭顶之灾。既然黄河水屡次淹没开封,既然开封经历了那么多次洪灾,后人为何还坚持在开封建城呢?干嘛不选择一个不太容易被淹没的好地方呢?因为开封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是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处,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由于水运带来的巨大便利,开封首次成为北中国的经济重镇。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当中的三代,包括后梁、后晋、后周,都定都在开封,就是因为开封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江南的赋税可以沿河北上,西部的精兵可以沿河东下,到了北宋立国,仍然选择在开封建都,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知道,自五代十国的乱世一路走来,藩镇尾大不掉,中央必须强干弱枝,必须在京师附近养下百万精兵。
这百万张嘴是要吃饭、发军饷的,所以北宋的都城就必须依仗漕运,这也就决定了北宋王朝更加依仗开封的地理位置,假如换成洛阳和西安,则需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漕运成本会陡然增加好几倍,绝对养不起这么多禁军。后来的金朝之所以也将开封作为都城,一是因为漕运的便利,二是因为便于侵略南宋,假如金朝皇帝将首都定在他们的老家东北,早就被岳飞等南宋大将直捣黄龙了。
到了明朝和清朝,开封不再作为首都,但仍然是经济重镇,仍然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如果不在开封建城,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地方,从征收和调运赋税的角度说,都非常不划算。民国时期,水运衰落,铁路兴起,开封西边的城市郑州成为陇海与平汉两大铁路的交汇之处,于是郑州迅速崛起,开封不断衰败,现在的开封早就不依赖水路运输了,即使想依赖,也因为大运河的改道和黄河的常年断流,只能望淤塞而兴叹。
2、李自成攻打开封,为什么要掘开黄河,淹没开封,致使数十万人死亡?
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李自成在攻下洛阳说起,李自成攻下洛阳,抓获福王朱常洵后,下令斩了福王,农民军把福王砍碎,把他的肉和鹿肉放在一起煮了锅肉汤,美其名曰“福禄宴”,此时李自成军威大振,附近的“一斗谷”、“瓦罐子”等零星的小股武装,闻风归附,李自成见实力大增,决定攻打河南重镇开封,在政治、军事方面造成更大影响。
他对形势作这样的分析,开封方面听到洛阳陷落的消息,防备必严,难以进犯,不如暂且引兵远去,待其戒备懈怠时再回师突然袭击,于是挥师南下,佯攻汝州(今临汝)。河南巡抚李仙凤只顾进驻洛阳,不以开封为忧,李自成见开封空虚,立即掉头向东北方向急行军三日三夜,直抵开封城下。开封是周王朱恭枵的藩封地,福王被杀,他寝食不安,生怕遭同样的下场,
获悉李自成兵临城下,大惊失色,咬咬牙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犒赏守城士兵,并悬赏:杀敌一名赏银五十两。李自成对开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围城三日后,城内已一片恐慌,为了稳定人心,周王朱恭枵还派人抬出一块龙牌,由士兵鸣锣开道,在大街上边走边喊:有能退寇解围者,赏银十万两!思宗(崇祯)见开封被围,唯恐这个中原重镇陷落,危及大局,急调援军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