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没赢过一次‘地域’暴力,却也从没输过一次民族大义”。不会是真的吧,这如果放在其他城市,肯定会哄你上车,拉着你转上几圈,如果你跟信阳人约吃饭,一定要让他点菜,你坐着享用就可以了[捂脸],在抗震救灾、抗疫支援等重大行动中,河南人也从未落后过。
1、你接触过河南人吗?关于河南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河南人没赢过一次‘地域’暴力,却也从没输过一次民族大义”!这句话来自网络的留言,但说出了河南人的心里话。我来河南几十年了,从最开始准备来这里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河南人如何如何,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我的河南话说得跟本地人一样一样的,也离不开了河南的烩面、胡辣汤。这么多年无论是去外地的企业工厂,还是浏览网页,总能时不时地看到所谓的“地域黑”,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十几年前一次去外地,工厂的门口赫然拉着横幅“不招河南人”!后来和朋友说起这事儿,都在疑惑,究竟是啥原因导致了这么深的芥蒂呢?琢磨着主要跟历史原因和一些个别现象的放大有关!首先,历史原因当属“黄泛区”。历史上黄河泛滥,土地被淹,人民四处逃难,势必有人为了生存,行鸡鸣狗盗、打家劫舍之事,影响了河南人的形象,
其次,个别现象被放大成普遍现象。据说,有一段时间似乎全世界的井盖都被河南人偷了,这就是典型的个别现象放大,让全体河南人背锅了!以上都不是真实的河南!事实上,河南的贡献超乎你的想象,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调出约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
据统计,中国⼆分之⼀的⽕腿肠,三分之⼀的⽅便⾯,四分之⼀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70%的速冻⽔饺均来⾃河南,河南也是⽂化⼤省,黄帝故里、老子故乡;是道家、法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祥地;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以河南多地为都城;四大发明,占了三项!抗日战争期间,花园口大堤被炸,河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民族危亡之际,河南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先后有2万多人倒在了抗日战场,涌现出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为代表的河南优秀儿女,
2020年6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牺牲的四名戍边英雄中,两人来自河南——肖思远和王焯冉。在抗震救灾、抗疫支援等重大行动中,河南人也从未落后过,这么多年来,河南人吃苦勤劳、热情似火、性情耿直,中就是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不是说就此完美了,中原乃圣贤之地,传承文化,修身养性当继续提高,做好表率!至于“地域”暴力,相信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法律的完善等,会逐渐消失,但不会消失的是河南人的爱国热情、民族大义,
2、您有接触过河南人吗?
本人就是地道河南人。河南人和别省人比,似乎有些不同但又难以表达差异在哪,走四方的时侯一看长相,一搭腔就知道是哪里人,哪里人有哪里的形象样儿,看得出,表达不出。河南人口碑确实不咋地,有个顺口溜叫“山东响马四川贼,最怕河南的溜光锤”,这丝毫没有自贬意思,只是认为可能是跟生长环境、生活条件有关。河南人的精神面貌来源于哪里?我想,其形象应该是取决于外省人对河南人的认识,这种认识定格在外省人心中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改!啥时侯河南人富了,说话做事讲道德讲文明了,形象也就会改变,改变成有品味而且令人称赞!不同地方的河南人区别很大,
豫北人下广洲的不多,去北京天津内蒙谋营生;豫南人倒是满世界跑,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一个被精减的民办教师跟着村里年青人去乌鲁木齐捞钱,原来那群年青人过流寇曰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偷偷摸摸为主,这位民办教师哪能适应得了!在趁下班工地上一个人看场子时侯,这群人扛着下成料的钢筋就跑,民师弯腰拿起钢筋两腿发抖不敢扛又放下,看场人一吆喝别人跑掉了,民师却站在钢筋上堆上不敢动。
3、你有没有接触过河南人,有没有什么感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