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北上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川,留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人坐镇荆州。如果荆州不失,刘备将完全占据益州(包括汉中)和荆州西部,丢失荆州之后,关羽完全有机会向西退入蜀中,等待刘备的援军,然后再收复荆州,令人奇怪的是,刘备在自己下命让关羽发动襄阳和樊城战役的情况下,也明知东吴时刻都在觊觎荆州的情况下,既没有派兵牵制曹军,也没有派兵支援荆州,坐视关羽面临着一挑二的困境,最终关羽腹背受敌,丢失了荆州。
1、如果关羽不失荆州,诸葛亮早英年早逝,北伐会成功吗?
这个问题假设性太大,隆中对中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是,关羽不失荆州,诸葛亮运筹帷幄,还需时局有变,才有可能北伐会成功。如果刘备荆州尚在,自然关张二人也还在为刘备鞍前马后地效力,也没的蜀吴交恶,夷陵之败,只是少了诸葛亮,与真实历史进程相比,掌心觉得北伐也不大可能成功,首先是蜀汉实力偏弱。当时魏蜀吴三国,魏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话语权,可谓天时,占据北方中原大地,当时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可谓极尽地利之优势,中原士族门阀世家逐步为曹魏所笼络,可谓人和,
这三点,刘备只有地利这一点可以与曹魏勉强比拼,人和方面是刘备的致命短板,内部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的争斗长期存在。因此,刘备想北伐成功,必先“广积粮,缓称王”,先图强再图霸,以时间换空间,其次是诸葛亮不可或缺。有人也许觉得,诸葛亮擅长内政,而不长于军事,所以失去诸葛亮,影响不大,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诸葛亮在国刘备的蜀汉,其实就是萧何、张良般的存在,战争背后的比拼,其实就是国力的比拼。前面分析了,蜀国弱项就是实力不够,要壮大实力,离不开诸葛亮这样的干才,这比得一个荆州重要多了,而且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无可替代,也是刘备集团非常需要诸葛亮来把握大方向的。再次是需要时局有变,曹魏政权人口众多,兵多将广,家底殷实,非常蜀吴所能企及。
2、如何看待关羽失荆州?
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大将,失荆州固然有错,但要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就有失公允了,关羽北上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川,留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人坐镇荆州。两年以后,由于战事吃紧,刘备调走诸葛亮和张飞,只留下了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曹操地盘上的南阳等地又发生叛乱,叛军联系上了关羽,以求同盟。
《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说:是时(建安二十三年),南阳间苦徭役,(宛守将侯)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此时刘备刚刚夺取汉中,根基不稳,于是关羽做偏师挥师北上,意图为刘备减轻压力。关羽不愧武圣,趁着汉水大涨,大败于禁,又将曹仁围困樊城,时称“威震华夏”,不过关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兵力太少,大概只有三万人左右,进攻樊城受困后,他调集了防备孙权的江陵守军,奔赴前线。
后来就发生了我们所知道的后方失火、败走麦城的悲剧,关羽为何失败,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商榷的细节,关羽本来留下守军驻扎江陵,用以防备孙权偷袭,为何他又将这支部队调往前线呢?蜀军去哪了,汉中不稳,但益州平稳,宿将如张飞、赵云、魏延以及马超、黄忠、李严、黄权等俱健在,明知关羽人少,却不支援他,诸葛亮此时又去哪了,是没看出其中端倪吗?关羽为何调江陵守军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关羽兵力不足的事实,和江陵守军的作用,那这里就有猫腻了,是关羽觉得孙权不足为惧吗?还是他能保证孙权不会来犯?答案就是关羽认为孙权不会来犯。
在关羽打樊城时,吴国吕蒙写信给孙权,说自己身体有恙,需要回建业养病,孙权利索的批准了,然后派陆逊代替吕蒙镇守边境。当这些消息准确无误的传到关羽的耳朵时,他觉得可以放心了,因为陆逊当时已年近四十,却只在国内剿灭山越,从没有在前线带兵履历,唯一特殊之处就是陆逊是孙策的女婿,算是孙权亲戚,陆逊上任后还专门写了封信给关羽拜个码头。
于是关羽认为孙权之所以让陆逊前来,只是一时没有合适人选,一般人他又不放心,所以让亲戚过来顶一下,关羽为何无人支援关羽在樊城打的火热,蜀中却无动静,看起来总觉得有些怪异。难道是刘备也认为孙权不会攻打荆州吗?其实早在关羽北上攻打襄阳之前,孙权已经派兵攻打魏国合肥,刘备关羽孙权三面开花,绝不是凑巧,其中蜀吴两国肯定有某种默契,不然关羽是不会私自和孙权达成战略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