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至少在安徽人看来,扬州文化属于徽州文化的一部分,扬州菜自然也属于徽州菜。“明末扬州毁于战火,待复兴时,徽商又涌进,饮食商贩随之而入,传进徽州菜点、小吃等品种,如今扬州仍在制作的‘徽州饼’即其中之一,“扬州学派同徽派朴学关系密切,‘扬州八怪’中有两位(王士慎、罗聘)是徽州人,扬州的著名园林几乎都是徽商所有,徽派篆刻‘歙四家’中的程邃、巴慰祖长期寓居扬州,‘四大徽班’也是从扬州进京的。
1、徽商起源安徽徽州,活跃在江浙等地,江浙有多少徽商后代?
的确,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活跃时间最长的一个商帮,徽州商人都是走出来到江浙等地经商的,至于留下了多少徽商的后代,我想从徽州的外来姓氏去看这个问题,虽然没办法估量,但是可以从姓氏上看出一二来。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研究徽州历史和徽商文化,徽州宗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
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
具体这些姓氏的迁入徽州又外出经商的历史我就不赘述了,这些姓氏本就是北方大姓,后来迁入徽州府躲避战乱,再到后来田少人多被迫外出经商,然后在江浙地区扎下根来,慢慢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江浙地区所有姓氏和新安十五姓一样的都是徽州商人后裔,但是至少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就比如近代历史上的名人胡适,他出生在上海,其实呢就是徽州绩溪人,
2、为什么有人把扬州菜看作是徽州菜?
首先,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判断。1985年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出版、安徽省饮食服务公司编的《中国小吃(安徽风味)》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明末扬州毁于战火,待复兴时,徽商又涌进,饮食商贩随之而入,传进徽州菜点、小吃等品种,如今扬州仍在制作的‘徽州饼’即其中之一,”其次,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扬州的饮食还被称作徽味。
市面上的饼被叫做“徽饼”,市面上的面条被叫做“徽面”,市面上的包子被叫做“徽包”,市面上的斩肉被叫做“徽州丸子”,后来沿袭镇江的叫法,叫做狮子头,甚至扬州的戏班子也被叫做“徽班”,正如当时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所指出的:“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第三,至少在安徽人看来,扬州文化属于徽州文化的一部分,扬州菜自然也属于徽州菜,
2008年的《黄山学院学报》刊登了一个“徽州文化小资料”,专门解释了“扬州是徽商殖民地”的原由,专门指出:“扬州学派同徽派朴学关系密切,‘扬州八怪’中有两位(王士慎、罗聘)是徽州人,扬州的著名园林几乎都是徽商所有,徽派篆刻‘歙四家’中的程邃、巴慰祖长期寓居扬州,‘四大徽班’也是从扬州进京的。”正如我们把美国文化看成是洲文化的延续一样,本质上,扬州文化亦是徽州文化的延续,
在《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知识读本》等众多书籍里,都视扬州文化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地理和行政地理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因此,从文脉美食的视角,如果说第一层次是维扬、鲁、川、粤四大菜系,徽菜、浙菜、闽菜是维扬菜名下的第二层次的菜系话,那么,扬州菜则属于徽菜名下的第三层次的地方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