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闽南戏曲大全,马来西亚闽南剧经典五宝

闽南戏曲大全,马来西亚闽南剧经典五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1 15:04:37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马来西亚闽南剧经典五宝

闽南剧经典五宝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见,我只知道大马有线电台现在播的剧有《意难忘》、《爱》、《娘家》、《神机妙算刘伯温》 还有《亲戚不计较》

马来西亚闽南剧经典五宝

2,闽南戏剧有哪些闽南有哪一些戏

闽南戏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木偶戏等等。木偶戏《驯猴》、梨园戏《陈三五娘》、高甲戏《连升三级》、芗剧《杂货记》等等都是经典剧目。

闽南戏剧有哪些闽南有哪一些戏

3,闽南戏曲叫什么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闽南戏曲叫什么

4,闽南的剧叫什么剧

高甲戏或歌仔戏
潮剧
片头曲爱你一万年 伍佰梦醒在三更 蔡小虎 张秀卿 我问天 翁立友迷魂香 翁立友 男人的汗 罗时丰 片尾曲梦醒在三更 蔡小虎 张秀卿 一生的爱 龙千玉 心疼 蔡小虎 勇敢 黄思婷 只爱你一个 龙千玉 代替 罗时丰 大芭 不应该爱你 蔡小虎

5,闽南戏剧有哪些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参考资料来演:百度百科——闽南

6,最具潮汕风味的小调有哪些

欢唔北听过喱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7,莆仙戏剧 有哪些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情节主要是像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

8,中视 连续剧 86年 北极玄天上帝 谁知道在那可以看到告诉我下谢谢了

易淑寬小姐演過的戲不計其數,早期曾在台視、華視演過戲,直到中視才受到肯定 ,記得當年不論主角配角,到了中視閩南語時段都看得到她的蹤影,我想認識她的人,都是如此經年累月的印象,直到黃香蓮的歌仔戲團成立,更加使她嶄露頭角,成為歌仔戲當家花旦。           歌仔戲   閩南語劇   單元劇     年份 劇名 年份 劇名   年份 劇名     70 鐵扇留香● 76 包公傳奇● 82 再世緣◎●   70   情海斷腸花● 77 姻緣天注定   池府千歲   72 岳飛● 77 天下父母心◎   電視法庭     大漢中興 77 太太您好◎●   濟公活佛     李世民夢遊記● 78 北極玄天上帝   明華園劇場-蕃薯官大巡按     金石情◎● 80 浪子的悲歌◎ 86 巡按大人●     花田錯●   嘉慶君遊台灣◎●   台灣奇案(民視)◎   77 漢宮怨◎● 84    仙拼仙◎●   89 媽祖   78 江南四才子◎●   詹典嫂 89 查甫人的故事 - 戲棚下的春天(八大)   78 釵頭鳳● 86 再牽你的手(大愛) 90 玫瑰瞳鈴眼(台視)   78 大漢春秋◎●獲得第25屆金鐘獎最佳傳統戲曲奬 90   心開福就來(大愛) 90 大輪迴(民視)   79 東漢演義◎● 93   錦貴(大愛)-入圍93年度金鐘獎連續劇最佳女配角 91 人間劇場-玉蓮冤(民視)   79 綠珠樓◎● 94   七輩婦(大愛) 93 第一劇場(八大)   82 寶貝王爺貴千金●   阿桃(大愛) 94 人間走馬燈(超視)   82 孟嘗君●           84 逍遙公子◎●           85   財神闖天關◎●           86 紅塵奇英◎●   中视 连续剧 86年 北极玄天上帝 谁知道在那可以看到告诉我下谢谢了.找了很多天了凌星电影院在线观看地址:www.lxdyw.com

9,继承四大南戏的是什么剧种

继承四大南戏的是:徽戏,黄梅调,沪剧,川戏  南戏于北宋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至1125)在浙江省温州地区出现之后,由于它的演出形式灵活,一出戏可长可短,根据内容而定,不象杂剧那样限定四折一楔子;在唱腔音乐上南北曲兼用,又可以比较灵活的吸收地方民间乐曲小调,因而唱唱腔音乐也显得丰富多彩,很受观众喜爱,因此在形成之后,与当地的汉族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经过艺人的创造而产生了新腔,明代南戏流传到各地之后形成的声腔共有五个系统,也就是戏曲史籍上所载的五大声腔。这五大声腔就是: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和闽粤的潮泉腔。  1、 海盐腔:海盐是浙江的一个地方,处在杭州湾海口。南戏传到这里之后,在当地的艺人及文人再创造之下,产生了新的声腔,即海盐腔,海盐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器,海盐腔今已失传。  2、 余姚腔:余姚在浙江东部,当地原有由山歌发展起来的土戏,南戏传入之后,吸收南戏的声腔及演出形式而开成新腔。余姚腔在明代末年也已衰落。  3、 弋阳腔: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突出人声。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  4、 昆山腔:昆山在江苏省,昆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法,形成 一种雅淡抒缓的唱腔,音乐以管弦乐为主。昆腔比较文雅,很受士大夫层喜爱,昆曲至今尚在一些省份流传。  5、 潮泉腔:潮泉腔是南戏流传到福建、广东之后,在闽南、粤东一带形成的声腔,至今尚有明嘉靖年间刊刻的,标明泉腔、潮腔的潮州戏文传世。  戏曲史书一般都称“四大声腔”,没有潮泉腔,“四大声腔”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徐渭的《南词叙录》,但徐渭足迹未及闽粤,处于乐南沿海一隅的潮泉他尚不识。
你好!湘剧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徽戏,黄梅调,沪剧,川戏

10,周家嘴的来历

周到家嘴路解放前没有路名,道路不长,是上海边缘地带。当初我舅舅在此地办了几个厂,因为舅舅姓周,叫福庆。当地住的穷人都知道周老板。
一、简介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二、艺术特点答嘴鼓的起源、沿革,以前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老前辈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是从市声发展而来的。闽南地区自古民间小贩招揽生意,乞丐行乞说的话都讲究押韵,即兴发挥,类似顺口溜。后来在市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由于"念四句"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日常谈天说地也运用来戏谑论争。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表演,常运用答嘴鼓插科打诨。在闽南民间,也叫"练仙拍嘴鼓"。因之,"练仙拍嘴鼓"也就成为"聊天"、"闲谈"的代名词。拍嘴鼓、触嘴古、答嘴歌这些地方曲艺形式就是这样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而逐步形成起来的。答嘴鼓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运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节奏与音乐美的音韵结构组织韵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的艺术手段,以获取喜剧性的艺术效果,类似北方的对口相声。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三、传承价值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红火。1991年6月,台湾宜兰举行了"台湾首届答嘴鼓比赛",促进了台湾答嘴鼓艺术水平的提高。闽南答嘴鼓艺术家林鹏翔的答嘴鼓节目通过各种媒体向四方传播,在海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海外专家学者研究闽台民俗和语汇的宝贵资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和外来人越来越少。答嘴鼓的活动空间日益狭窄,创作表演人员和受众群体年龄普遍老化。随着林鹏翔等老一辈艺人的相继去世,答嘴鼓的艺术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一曲艺形式面临断代失传的严重危机,亟需设法加以抢救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TAG:闽南戏曲大全闽南闽南戏曲戏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