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千寻塔,千寻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千寻塔,千寻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9 23:48:53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千寻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建于南诏丰佑年间(823—859年) 大塔先建 南北两塔后建

千寻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2,飞来山上千寻塔其中千寻是什么意思

千寻是泛指很高,很长的意思。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三、出处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飞来山上千寻塔其中千寻是什么意思

3,千寻塔在哪个省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
云南省大理西北那个啥啥寺内,

千寻塔在哪个省

4,飞来峰上千寻塔的千寻是什么意思

“千寻”指八千尺,古代“寻”为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里是指很高很高的塔。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内容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23]-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5,大理三塔中的千寻塔为什么叫千寻塔

我大理的。^_^ “寻”是古代的计量单位,表示长度,高度。 1寻相当于8尺左右。 三塔中千寻塔,并不代表它真的就有1000寻。 只是形容它非常高,所以叫它千寻塔~ 此外,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欢迎您到我的家乡来~^_^

6,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里的

白话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心思想: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什么意思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闻说鸡鸣见日升打三数字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8,千寻塔在今天哪个省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
云南大理 千寻塔 名称单行: 崇圣寺千寻塔 分类: 佛塔 年代: 唐 位置: 云南大理 特点: 密檐式砖砌佛塔 音乐音乐崇圣寺千寻塔 注释 云南大理千寻塔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九世纪,在大理属南诏国,约当内地唐代中晚期。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层,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变化。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在千寻塔的西面,南北对称有两座八角平面砖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约40米,大约建于宋代。三塔峙立,为大理的秀丽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9,中国四大名塔的千寻塔

千寻塔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闻名中外。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今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诏晚期遥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75年维修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释迦塔: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 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 明清改制,惟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补修,但原 状未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 建筑。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 年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补测考察,古 建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体造型 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 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 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高 4.4米。该塔每层之间 平座内设一级暗层,致使塔身实为 9层。附阶周匝,正南 面辟门,塔底层直径 30米。2层以上皆设斗□挑出平座 钩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悬挑塔檐, 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 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塑像与壁画 塔内各层均有塑像,底层释迦如来坐像高11米,内槽四周绘有壁画,南北门楣横披板上辽画供养人像技法尤精。底层内槽上部置顶式平綦藻井,布列纤巧,是辽代小木作中佳品。2层佛坛方形,上塑一 佛二菩萨; 3层佛坛八边形,坛周束腰镂刻精细,坛上塑四方佛;4层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层塑一佛八大菩萨。各像比例适度,面相俊逸,从造型风格分析,当是金明 昌年间“增修益完”时塑造。

10,千寻塔不倒之谜

千寻塔何以能耸立一千多年而不倒?大概在其设计与建造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科技水平,最突出的是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千寻塔的整个外形呈方形,但又采用空心筒式结构,这种空心筒式结构上有很均匀的向心拉力,能减少横剪力的影响,因而抗震能力和抗风能力都很强。另外,在塔址的选择、塔基的处理、塔壁的建造、券龛窗洞的交替安排、塔砖的烧制等方面都十分精密细致、科学合理。虽历经沧桑,但岿然不动。椐说,昆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地震,大理城变成了一片废墟,但三塔依然屹立如初,堪称名迹,当地老百姓还以为是神灵保护的结果。千寻塔笔直矗立,塔尖直指苍穹藏匿但站在正面看,南北两塔却都明显的倾斜度,各自向千寻塔倾斜,这种设计的难度超乎一般工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大概也是出于抗震能力的考虑,涉及到多方面的科学技术,人们也许会联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大理三塔即崇圣寺三塔,一大二小,挺拔森峭,直插云表,背衬莽莽苍山,前映碧绿如玉的洱海。相信任何经过大理的人都会留下了一望便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塔中的大塔叫千寻塔,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层,高69.13米,是中国偶数古塔中层数最多的塔,其造型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典型的唐塔风格。它的整体建筑风格与西安小雁塔十分相似,各层次之间的差距整齐对称,上下浑如一体,表现出一种承贯连接、浑厚有力、庄严流畅的初盛唐之风,深刻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千寻塔塔体中部稍粗,轮廓略呈弧线形,浑厚静穆而又给人以柔和流畅的视觉感受,与中原唐塔又不完全一样,有着独特的苍洱地区特色。设计者别出心裁在塔顶四角放置了为唐塔所没有的铜铸金翅鸟,据说这样可以镇压洱海中不时发难的龙妖水怪。这四只塔顶金翅鸟,虽然有人认为是佛教传说中的大鹏金翅鸟,是舍利佛的变相,但是当地的白族人民却从来都叫它金鸡。鸡曾是白族先民图腾崇拜的动物之一,是有着苍洱地区文化色彩的神物。它向四面八方昂首注目、展翅欲飞的勃勃英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土著文化与佛教相融合的意味。金鸡傲立佛塔之上,使佛塔体现的那种超越永恒精神受到了压抑与阻遏,又似乎说明了苍洱地区土著文化在吸收、移植外来文化过程中对佛教文化的改造,力图用土著文化的精神融汇佛教的形式。 千寻塔南北稍靠后各有一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两塔一样高,形制完全一样,都有10层,各高42.19米左右。塔身表面都涂上一层白色泥皮,塔顶有三个互相衔接的铜制葫芦。从建筑风格看,应晚于千寻塔,是五代时期(907--960)即大理国早期的建筑。 关于千寻塔的始建年代众说不一,千寻塔在贞观年间始建、早于西安小雁塔是完全可能的。千寻塔何以能耸立一千多年而不倒?大概在其设计与建造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科技水平,最突出的是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千寻塔的整个外形呈方形,但又采用空心筒式结构,这种空心筒式结构上有很均匀的向心拉力,能减少横剪力的影响,因而抗震能力和抗风能力都很强。另外,在塔址的选择、塔基的处理、塔壁的建造、券龛窗洞的交替安排、塔砖的烧制等方面都十分精密细致、科学合理。虽历经沧桑,但岿然不动。椐说,昆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地震,大理城变成了一片废墟,但三塔依然屹立如初,堪称名迹,当地老百姓还以为是神灵保护的结果。千寻塔笔直矗立,塔尖直指苍穹藏匿但站在正面看,南北两塔却都明显的倾斜度,各自向千寻塔倾斜,这种设计的难度超乎一般工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大概也是出于抗震能力的考虑,涉及到多方面的科学技术,人们也许会联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完成于1350年,完成时间晚于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南北两塔,崇圣寺三塔的南北塔的生命力可以和比萨斜塔相比美。大理国时期的工匠们是怎样完成南北塔的设计和施工?现在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大理三塔即崇圣寺三塔,一大二小,挺拔森峭,直插云表,背衬莽莽苍山,前映碧绿如玉的洱海。相信任何经过大理的人都会留下了一望便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塔中的大塔叫千寻塔,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层,高69.13米,是中国偶数古塔中层数最多的塔,其造型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典型的唐塔风格。它的整体建筑风格与西安小雁塔十分相似,各层次之间的差距整齐对称,上下浑如一体,表现出一种承贯连接、浑厚有力、庄严流畅的初盛唐之风,深刻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千寻塔塔体中部稍粗,轮廓略呈弧线形,浑厚静穆而又给人以柔和流畅的视觉感受,与中原唐塔又不完全一样,有着独特的苍洱地区特色。设计者别出心裁在塔顶四角放置了为唐塔所没有的铜铸金翅鸟,据说这样可以镇压洱海中不时发难的龙妖水怪。
文章TAG:千寻塔千寻塔是什么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