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广东习俗,广东过年习俗

广东习俗,广东过年习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4 01:59:43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广东过年习俗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广东过年习俗

2,广东的独特风俗有哪些

1、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2、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3、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4、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广东的独特风俗有哪些

3,广东省哪个地方注重习俗

在广东,我们潮汕地区这边比较注重风俗习惯,一些拜祭和喜事都会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去做的。
个人推荐惠州巽寮湾旅游度假区!去感受下海湾的美丽!

广东省哪个地方注重习俗

4,广东的习俗是什么

广东的习俗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8、12点,要在家里守岁。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5,广东人是怎么样过新年的啊有哪些习惯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广东人过新年, 家里桌上必定放了一个全盒, 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糖果, 贺年小食。 耍龙舞,广东人劲头十足的舞龙表演源自宋朝。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广东有什么习俗

春节又称过年。提起过年,孩子们都欢天喜地,说:“最好天天都过年。”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又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广东过年习俗方面,处处可见对中原民俗的传承。如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年饭、舞龙舞狮、唱大戏等,只是由于广东生活习惯与中原不同,又保留了许多特异性.从谢灶那天起,就进入年关了,俗称「挨年近晚」,人们开始忙得不可开交,一年到头,屋子总该扫一扫吧,广东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年廿三,洗衣衫;年廿四,扫屋企;年廿七,执归一;年廿八,洗邋遢。」而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和三十这几天,可以说是过年准备的关键时候,人们基本上都不用上班,趁着难得的机会,赶紧采购年货, 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另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买花,将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鲜花摆放在居室内,不仅能让家中充满盎然生机,更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花开富贵,大吉大利”.春节前夕,卖花业成行成市,蟹爪菊,鸡冠花,大红吉,兰花,桃花,银柳,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人们逛花街的习俗源远流长,对花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家长和孩子喜欢选购一盆大金桔,又好看又好吃,寓意大吉大利;生意人喜欢选购一盆大朱砂桔和吊钟花,寓意财源滚滚,大展鸿图;未婚男子则锺意买桃花,扛着它在花市转几个圈,说是「行桃花运」;主妇和姑娘们多是买菊花、剑兰花、水仙、鸡冠花等。总之,十里长街,群芳竞髪,人如潮涌。除夕夜团年饭可谓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顿了,“团”字意为一家团圆,很多家庭只有在这时候才能在一起吃饭,因此叫团年饭,人们特别重视。这晚饭桌上有鸡、鸭、鹅、烧肉,还要有鱼,广东人煮团年饭,还喜欢煎一两条土鲮鱼放在米缸上,过了年才吃,称作「笮年」(广州话「笮」是压的意思),寄寓「年年有馀,丰衣足食」。除此之外,广东许多地方都有「卖懒」风俗。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小孩一人提一个小灯笼,拿一个红鸡蛋和一个慈菇,三五成群地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其他小孩看见「卖懒」的队伍来了,也跟在後,一起唱那童谣,祇见处处烛光闪闪,童谣四起,是难得一见的奇景。小孩卖完懒回家,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分吃的人越多越好,表示自己的懒卖得很多,来年就越勤快。关于卖懒,这里面有一段传说:天上的懒虫下到凡间,看到有个小孩也和他一样懒,於是便钻进了这小孩的鼻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就天天早上睡觉,不愿意起牀上学。可春节过後,孩子就要上学,再不能睡懒觉了。为了除掉这讨厌的大懒虫,孩子们在除夕就要点上灯笼,沿街叫卖懒。也怪,这样年前一卖懒,春节的一出人头地就可以精神焕发地上学了.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 人们都换上新衣服,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派利是(红包),到处欢声笑语,炮声隆隆,过去大诗人王安石先生曾经形容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此外,醒狮贺岁也是少不了的,五彩斑斓的醒狮追逐着手执葵扇的大头童子,伴随着响亮的锣鼓声,既滑稽又喜闹. 按珠三角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正餐是需要吃素的。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这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斋菜的用料十分丰富,数十样原料制成一道菜:冬菇、云耳、长绍菜、萝卜、芹菜、香菜、生菜、大白菜、马蹄碎、芝麻以及油炸支竹和粉丝。长绍菜象征长久,生菜象征发财、生财。烹调时,先将冬菇、云耳、萝卜切丝,长绍菜、芹菜、生菜、大白菜则切成段状,然后将这些蔬菜、马蹄碎统统放进有少量清水的锅里,并且加上盐、糖、油一起煮。菜煮软之后,将炸好的支竹和粉丝倒进锅里,大煮一阵之后便可以上盘了。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就做好了,清香可口,叫人垂涎三尺.春节的应节食品, 除了斋菜,还有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以及象征”财源广进”的煎堆, “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黄色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广东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 年初一还有一些特别的禁忌,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年初二,一大早,人们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拜年的时候,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要互相祝福,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年初二,各家各户还有一个隆重的拜神仪式,叫”开年”或是:”开牙”,“开牙”时,先拜当天(天上的神仙),再拜门口的土地公(相当于门神),做生意的还要拜关公(不知何故,关羽变成了生意上的守护神,可能是因为他威风凛凛,能驱逐邪鬼,同时脸泛红光,因此生意火红),拜神之后,一切禁忌才会破除,迷信的女人会买一条活生生的鲤鱼到水边放生,以表善心。如果说初一是守戒的话,那么初二就要打开杀戒了,开牙之后要吃开牙饭,杀鸡,宰鸭,剖鱼,准备丰富的大餐(这一顿,几乎不逊色于除夕的团年饭),开牙饭在广东人的习俗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年初二,无论已嫁出去的女儿离娘家有多远,这一天,他们一定要赶回娘家与父母团圆。特别是新婚女婿,更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家人围在一起,男女老少,一边享用着美餐,一边闲话家常,共享天伦之乐。年初三俗称 “豕日”, “豕”是猪的意思,广东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后来又逐步演变为初三容易吵架,或是惹官非的说法,所以初三这一天人们一般不会出门拜年,多数呆在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旅游来打发“赤口”这一天。初三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车公诞(车公是一位能改变运程的神仙),信众都到车公庙去上香祈福,占卜问卦,并且转动庙里的风车,以求时来运转。初七为人日,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七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 传说女娲当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在珠三角地区,家家户户首先祭拜各方神灵,以求人,畜兴旺。然后用七种水果或豆类煮成甜粥,并伴有炒粉炒面一同作为主食。还有年初做的年糕也是要放到这天才吃的,其意义不详,大概有“笮年”(压岁)之意。初七有些地方晚上还有燃放烟花的习俗,七彩缤纷的烟火让初七的夜空成了不夜天,成为春节后期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以上所述均为广东春节最具特色的地方风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民间风俗,如贴春联,十五的猜灯谜,吃汤圆,各地都是大同小异。广东人过年生活丰富多彩,花样层出,从初一到十五,日日新鲜,各自精彩,其风俗之繁多,形式之多变,叫人数不清,理不透。要想全部收集,寥寥三千字根本无法尽言。不过我认为这都是精华所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你会对广东春节的民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岁末将近,祝愿你能过一个精彩纷呈的新年!

7,广东新年有什么礼节

广东新年习俗 1、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 春节逛花市的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花市,老广州叫“花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后来这个习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成为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2、年廿八(农历年二十八),洗邋遢(肮脏)。 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3、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除夕夜欢聚在一起吃饭。 团年饭,饱含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特别受中国人的注重。吃团年饭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还特别讲究菜式。团年饭特别看重“好意头”,菜式就代表着深深的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 4、压岁钱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也成了广东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 5、贴春联、年画,放烟花、鞭炮。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年画,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6、拜年。 亲戚朋友间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后的。不过现在在过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 在过年前几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类似糕点)及各种糕点,还有包粽仔等,相对于一些地方过年要做年糕的习俗。 8、食汤圆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汤圆。 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现在汤圆在超市和商场都有得卖,而且品种也多,更是方便了人们。 9、舞狮,舞龙。 广东过年也舞狮和舞龙给人拜年。舞狮和舞龙,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

8,广东过年有什么风俗

烧龙 最有名的就是丰顺的埔寨烧龙。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大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霄,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广东的潮阳、普宁、惠来、陆丰甲子、潮安等地有英歌其,其中以潮阳,普宁的英歌最有名。英歌是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起源于明代中期,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者或持英歌棰或持圆鼓,糅合武术套路舞蹈等等艺术形式,气势粗犷豪迈。  英歌  “英歌”表演有“前棚”和“后棚”之分,一般以前棚表演为主体。每支“英歌”队由饰头槌者担任指挥,有时另设人物时迁为“耍蛇人”协助指挥。舞队一般由16至36名男青年组成,人数多时以梁山一百单八将数目为限。若由36人进行表演,其中18人持鼓,另18人手持一尺多长被称为“英歌槌”的圆形木棍,随节奏表演进退、跳跃步伐一致的集体舞蹈;同时亦可时而敲击“英歌槌”,时而相互对打。“英歌”队中一般设有“头槌”、“二槌”角色,“头槌”多为红面红须(或黑须)装扮成人物秦明或关圣;“二槌”为黑面黑须,装扮成梁山人物黑旋风李逵。有些地方还增设扮成花和尚鲁智深的“三槌”和打虎英雄武松的“四槌”等。这些人物穿戏装、挂腰牌好不威风、神气。 表演场上,只见刚毅、矫健的英武男儿在飞来横去的“中国功夫”中各显身手,沙场中一片棍声、鼓声、呐喊声响亮悦耳、动人心弦。从前“前棚”的形式为边歌边舞的表演,但随着人们对表演技艺越发高难的追求,除个别地区外已逐渐形成只舞不歌的表演形式。“英歌”表演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又极富韵律,观看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戏曲“武打”的欣赏之中。这与北方悠然自得、充满温馨的“秧歌”表演相比较,二者在形式和韵味上都突现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9,广东梅州有哪些风俗

广东梅州的风俗:入年界、过大年、洗柚叶澡、守岁、“开墟”。1、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当然,这个时候理发,就要付“年价”了,比平时贵了不少;甚至一些服务性行业的收费,也纷纷起价。2、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具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作“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3、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逐年淡化。4、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5、“开墟”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会到集上表演,叫作“开墟”。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广东梅州是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他们年三十夜全家吃团圆饭然后去老祖屋敬祖宗,和接财神,初一早晨再去老祖屋敬祖宗,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三到初六是回娘家的日子,初七要吃七样菜。

10,广东潮汕有什么习俗

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   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位,特别是肚脐四周是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冒肚疼拉肚子的,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   过去,在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父母就为其系上肚兜。婴儿满月时,外婆家要办衫裙、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生男取双数,生女单数)以及酒肉作礼,以示对外孙的疼爱,俗称“做出月”。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外婆家早就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  小孩的肚兜大多是由其母亲自制的,以前小孩外出是有人专门欣赏肚兜的,因而母亲们对小孩肚兜的缝制特别用心。勤劳的母亲们在平日的剪裁衣裳时会存留一些边角料。这些杂碎,母亲们总是捡起来,积在一起,闲时便拼拼接接,给孩子缝肚兜等物品。为了加强保护效果,有时她们会用到两三层以上的厚布料或在夹层中填上棉絮,并在肚兜前面中间开一小口作为袋口,或在右边留一处不缝合作为袋口,让小孩可以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潮汕民间相信,穿这类近乎“和尚袄”的百衲衣,便会受到佛祖保护,易于养大。更多的母亲还会用她们的巧手在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同时,也表达她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   小孩使用的肚兜一般至七八岁后弃用,但潮汕有些地方还习惯从小孩到中年乃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尤其一些体弱或者生病的老人家。成年人的肚兜不再像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钱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出微微的“叮咚”声。如今,大人们基本上都不再系裹肚兜,唯有农村出生婴儿裹系肚兜其风尚存,但也已渐不多见。   潮汕地区的潮语区的成人礼俗称“出花园”,在孩子们十五虚岁那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当日,“出花园”者要用12种鲜花泡成的水来洗浴,要扎上母亲亲手缝成的肚兜,肚兜里要放有12粒桂圆和两枚顺治钱,还要穿上红木屐。潮汕有些地方在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外婆家还会送给他 (她)更大更漂亮的新肚兜。  在潮汕婚俗中,女子出嫁时要带上嫁妆。其中就必须有一个“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的“草头” (草头,潮语意为“发妻”,即“结发夫妻”之意)及一对“如意”(因借“如意吉祥”之名,两枝,喻夫妻成双成对)等。肚兜往往绣有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了“草头肚兜”。在饶平县海山镇,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缸里。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旧俗中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文章TAG:广东习俗广东习俗过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