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西藏民俗,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西藏民俗,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04 00:11:28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天葬、藏戏、藏医、藏传佛教、转山、转湖、朝拜、磕长头、藏历新年、天授唱诗人

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2,还有哪些西藏的风土人情

西藏当地的一些风俗1、在西藏大部分人是信教徒,他们虔诚,他们忘我,他们千里无畏一步一叩首来大昭寺朝拜,我们也许无法了解他们的信仰,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要拍照,请征求下对方的意见。2、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称呼人名时表示尊重跟亲切后面加个“啦”字,进门时不可脚踩门槛,到藏民家入座可盘腿而坐,不可将脚伸直,脚底向人,一般男的坐在左边,女的坐在右边,不可混淆(不过现在没有特别讲究这些旧习俗了)。3、在树上,在山上,在屋顶都会挂着彩色的经幡,也叫风马旗,上面都写着六字真言,他们认为那些经幡翻涌一次就代表诵经一次,不要扯动这些经幡。4、藏族人忌讳杀生,更不吃马肉、羊肉、驴肉,切记不可劝食,有些地方还不吃鱼肉跟鸡蛋。5、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葬的习俗,死者家属是不愿意游客观看的,更不可以拍照,那是对死者的尊重。

还有哪些西藏的风土人情

3,西藏的民风民俗

还要用银酒碗喝青稞酒 要穿藏装 初一到初五那几天朋友都在一起玩可开心了
比如说过藏历新年要吃羊头等

西藏的民风民俗

4,西藏的民俗风情

一,服饰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二,饮食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三,民居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四,交通运输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五,器物用具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西藏民俗文化

5,西藏有哪些吃穿住行的民风民俗

吃:酥油茶、牛羊肉、青裸米糌粑穿:长袖袍、无袖袍、腰带、帽、靴、发饰,首饰、佩饰等。 住:帐篷、碉楼"。行:喜欢骑马宗教:佛教(宫殿、寺庙)

6,西藏藏民有什么习俗

具体如下:一、【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1、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2、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3、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二、【婚丧习俗】1、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2、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3、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4、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5、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三、【服饰特色】1、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2、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3、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4、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5、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6、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四、【民族禁忌】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2、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3、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4、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5、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五、【民族礼仪】1、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2、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3、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4、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5、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六、【民族节日】1、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2、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3、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7,西藏风俗

西藏的风俗太多了,而且每个具体的地方还可能有许多细微的差别,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你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敬佛,尊重他们的信仰。 主要给你说说禁忌吧,这些是一定不能违反的! 在牧民的帐房里不能背着佛坛就坐,因为人的后脑勺上冒着人体的臭气。 不能朝着佛坛伸脚打喷嚏说脏话,因为佛是喜欢体面和干净的。 不能从嘛呢石经堆的左边走过,因为那是地神和青稞神的通道。 不能打鱼吃鱼,因为水葬的时候鱼是人的灵魂的使者,其地位仅次于天葬的秃鹫。 不能吃油炒的食物,因为那是对神赐食物的亵渎。 不能吃当天宰杀的肉,因为牲畜的灵魂还没有升天。 不能打鸟打蛇打神畜,因为那是你前世的亲人。 不能拍男人的肩膀,因为肩膀上寄居着战神或者仇神。 不能在帐房上晒衣服,因为吉祥的空行母就在上面飘荡。 不能走进门口有冒烟的湿牛粪的人家,因为那是家中有病人的信号。 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去,因为那是得罪灶神的举动。 不能在畜圈里大小便,因为背着疫病口袋的魔鬼正是借助肮脏的东西发散毒气的。 不能帮助牧人打酥油,因为酥油神是不喜欢陌生人的。 不能打牧人的狗,也不能打流浪的狗,因为狗是人的影子。 在帐房里不能放屁,因为宝帐护法一闻到不洁净的气味就会离家出走。
啥时候去 一起呀

8,西藏藏民习俗

具体如下:一、【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1、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2、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3、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二、【婚丧习俗】1、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2、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3、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4、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5、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三、【服饰特色】1、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2、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3、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4、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5、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6、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四、【民族禁忌】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2、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3、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4、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5、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五、【民族礼仪】1、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2、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3、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4、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5、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六、【民族节日】1、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2、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3、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9,西藏有什么民俗风情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10,西藏有哪些风俗习惯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您好,关于您的问题我们正在为您搜集相关信息,请您耐心等待!很感谢您的耐心等待与支持。 提问 快点儿!! 快点!!磨磨唧唧 回答 服饰: 阿龙 藏族传统首饰。藏语音译,意为耳环。多为银制,直径3寸为男人所戴的 一种大耳环。环的前面镶有珊瑚及松耳石,后边有钩,戴时挂在耳上。甘孜、 阿坝一带藏族男人习气戴一大一小两个耳环,大耳环戴于右耳。 氆氇袍 藏族传统装修,一种宽大的长袍。多用名叫氆氇的手艺纺制成羊毛毪子、 毛料及布料制成。形制多为大领或圆领,右开襟,设一扣或无扣,衣边或领口 多镶彩布或豹皮等。 腰刀 藏族传统佩饰。因常挂于腰间而得名。分长、短两种:长的2尺-3尺,短 的1尺以内。可用作武器,也可用来采伐荆棘,平常多用于切开肉食或其他物品。 饮食: 青稞: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物,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首要饭馆,成为款待中外来宾的重要食物,在宗教节日中,藏族公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公民首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甚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区域的人们抵御冰冷。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养分食物不可短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陈旧的传统。不管你走进牧民的帐子,仍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造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公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许多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简直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甜美诱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子,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 是每个藏族人时间不可短少的食物。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有很高的养分价值。酥油的吃法许多,首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发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宜高寒区域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首要食物。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晾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青稞酒 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 您好!由于答案内容较长,所以给您拆分下 感谢您能理解 藏族大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到藏族家作客,习气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向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奶品 最遍及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 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通过糖化效果今后的食物,营养更为丰厚,也较易消化,合适老人和小孩吃。▓风干肉 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今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 忌讳: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区域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先人,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有必要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作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忌讳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有必要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反转. 忌讳别人用手接触头顶. 西藏风土人情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公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送行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气。献“哈达”是对对方表明纯真、诚心、忠实、敬重的意思。听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观赏,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明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明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材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材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杰出祝愿就行了。哈达的犬牙交错,长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标志纯真、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彩色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明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标志大地。彩色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说彩色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彩色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折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明对对方敬重和最大的祝愿——吉祥如意。对方以恭顺的姿势用双手平接。对尊者、老一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部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非常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讯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愿和问候。特别风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违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明祝贺行日愉快,生活美好;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贡献哈达,表明一片忠诚、祈求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明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 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吃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喝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西藏民俗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您好!西藏的风土人情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藏族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采用不同葬法,常见的共有五种: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采用天葬。天葬: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风俗。山腰上筑有几个石台,几个藏胞,把尸体放在山坡的一个石台上,死者的家属在不远的地方烧着酥油茶。 您好!关于我们的回答您还满意 吗[开心],麻烦您在右上角结束服务并给予赞!非常感谢您的本次咨询,祝您生活愉快,再见! 更多13条 
文章TAG:西藏民俗西藏民俗西藏地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