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它在秦汉时期至少属于河套地区的一部分。河南地被收复之后,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立,在河南地新置朔方郡,征调十万民众修筑朔方城,拱卫河南地,以上便是秦汉时期【河东郡】的大体流变,那么秦汉的【河东郡】具体包括哪些地方呢,从此以后,直至秦汉时期,濮阳都属于东郡的管辖。
1、秦汉时期的河东郡在哪里?是指今天的哪片区域?有何依据?
【河东郡】是秦国在其向东开疆拓土之时所设置的一个【郡级政区】,一开始只是秦国在晋西南的一个【军事区】,最早设置于秦昭襄王时代,秦昭襄王任命的第一任河东郡守叫王稽。秦朝建立前后(秦王政时代),【河东郡】逐步转化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行政区】,并成为秦朝初建时的三十六郡之一,以及秦朝灭亡前的四十八郡之一,
汉承秦制,在很多地名上也沿用了秦朝的地名,【河东郡】也便成为了纵贯两汉四百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以后,【河东郡】在监察方面归【司隶校尉部】(俗称【司州】),【河东郡】与【河内郡】、【河南郡】并称【三河】,与关中平原的【三辅】(京兆府、冯翊郡、扶风郡)并称【三辅三河】,是大汉帝国统治的腹心之地,六郡往往均归【司隶校尉部】监察。
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自此以后【河东郡】便在行政上彻底隶属于【司州】之下,以上便是秦汉时期【河东郡】的大体流变,那么秦汉的【河东郡】具体包括哪些地方呢?它们又是我们今天的哪里呢?寒鲲根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为您梳理一番: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总体上来说,对应着我们今天的【晋西南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也被简称为【晋南】)。
它的郡治(郡守驻地、地区中心)位于当时的安邑县(郡治县城正是今天夏县西北的禹王城遗址),它在西汉时期下辖安邑、猗氏、解、蒲坂、汾阴、濩泽、临汾、垣、皮氏、平阳、彘、杨、北屈、襄陵、蒲子、绛、闻喜、端氏、河北、左邑、大阳等21县和若干侯国,它在东汉时期则下辖安邑、左邑、长修、狐讘、骐、杨、平阳、临汾、汾阴、蒲坂、大阳、解、皮氏、闻喜、绛邑、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等24县,基本上没有多么大的变化。
对应到的市县地名,秦汉【河东郡】基本上囊括了:临汾市下辖的:临汾市区、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隰县、永和县、吉县、大宁县、乡宁县、蒲县、浮山县、襄汾县、侯马市、翼城县、曲沃县运城市下辖的:运城市区、夏县、永济市、河津市、稷山县、新绛县、绛县、闻喜县、临猗县、万荣县、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晋城市下辖的:阳城县、沁水县见下图以上便是秦汉时期【河东郡】的基本情况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的话,一定要点赞支持哦,
2、濮阳在战国时期属于哪里?
濮阳,位于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北与邯郸交界,东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阳、新乡毗邻,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濮阳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而濮水原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后因黄河改道,故道渐渐就埋没了,不过早期的濮阳并不叫濮阳,而是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帝丘,相传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以后,将康叔封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立了卫国,而帝丘便是卫国的管辖地,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但是卫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可以算得上西周头排的大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内耗,卫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向卫国国君卫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绝,结果招至晋文公的打击,将卫国很多领土都分给了宋国,而卫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国的大夫撵出了国,等两年之后,卫成公在周王室的帮助下与晋文公调和,再回到故国的时候,卫国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随后,卫成公将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至帝丘,之后,尽管濮阳却一直是卫国的领地,但是卫国的国力却是在不断地衰弱,在卫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卫国就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时,卫国的国君已经因国力不如其它诸侯而由公贬为侯了,到了卫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时候,不但又由侯贬为君,连国境也只剩下濮阳城一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