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袁静雪透露,袁世凯一共有兄弟姐妹9人,除老大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他几人都是庶出。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怀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
1、袁世凯是什么地方的人?
北洋军阀首脑袁世凯老家河南项城,清末民初有以籍贯称呼人的习惯,故时人称之为“袁项城”。袁世凯叔祖袁甲三是淮军高级将领,官至漕运总督之职,袁世凯父亲袁宝中是家中长房长子,所以未出外做官或投军,而是在家办团练以防捻军。袁世凯在家中排行第四,袁甲三之子袁宝庆无子,所以就将袁世凯过继为子,
袁宝庆在外做官,袁世凯从小便随他游历济南、扬州、南京等地,袁宝庆对这个儿子非常溺爱,所以袁世凯从小便不好好读书,多次参加科举未第。1873年,袁宝庆在江南盐巡道任上病逝,袁世凯随即便北上京师,到刑部侍郎、堂叔袁宝恒家继续攻读,1876年,袁世凯回乡参加乡试,再一次落第。后来袁宝恒病故,袁世凯见科举无望,于是烧毁诗文书籍,决定投笔从戎,
1881年,袁世凯去山东登州投奔了父亲袁宝庆好友、提督衔帮办山东军务吴长庆,在营中帮忙。袁世凯虽然读书不行,办事却极有条理,1882年8月,中国藩属国朝鲜发生政变,应朝鲜国君邀请,清廷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也随吴入朝,并主持前敌营务处工作,从此发迹,走笔至此,肯定有人会问,既然袁世凯祖籍项城,但为什么死后却葬在距此数百里的彰德洹上村呢?彰德洹上袁林里的石人,其打扮、神态与墓主神似关于此事,有一个故事。
19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来河南安阳视察,曾来袁林一游,毛泽东也曾向陪同的省、地、县负责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都语焉不详,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袁世凯最心爱的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据袁静雪透露,袁世凯一共有兄弟姐妹9人,除老大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他几人都是庶出,袁世凯生母刘氏,刘氏去世时,袁世凯已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头号封疆大吏,地位显赫。
当时袁世凯将母亲灵柩运回项城原籍安葬,却遭到长兄阻拦,袁世敦的理由很简单,刘氏是小老婆,所以不能进袁氏祖林正穴。袁世凯与其争执多时,袁世敦就是不答应,最后袁世凯只好将母亲另寻坟地安葬,从此袁世凯与袁世敦老死不相往来,也因为这个原因,袁世凯再也不回项城老家,下野后定居在河南彰德洹上村,去世后也葬在这里。
2、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你知道吗?
河南项城人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从河南出发,走向朝鲜,走向清廷,走向共和,最后又复辟帝制,可以说有本来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有贡献的人,结果却因为复辟帝制而遗臭万年,对于他的罪过,举世皆知,那么复辟之前的袁世凯是什么样的呢?袁世凯于清光绪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859年9月16生于河南省项城县北袁张营村,因其叔父袁保庆没有子嗣,其父袁保中将其过继给袁保庆。
袁保庆官不大但是工作很出色,被河南巡抚张之万即张之洞兄长和江苏巡抚李鸿章联名保奏,由刑部候补郎中提升为知府分发山东补用,于是7岁的袁世凯于1866年岁继父赴济南,袁保庆由随身携带笔墨的习惯后来这些随手写下的思想感悟会变成了《自乂琐言》一书。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袁保庆很有主见,1855年孝廉方正吴廷香于安徽庐江于太平军交战,不敌,秘密派遣其子吴长庆到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军中求援,袁保恒不主张营救,袁保庆主张营救,
还未议决,庐江撑破,吴廷香死。此后吴长庆于袁保恒绝交却与袁保庆友好,这位后来袁世凯投奔庆军首领吴长庆创造了最初的条件,在济南袁保庆请贡生王志清为袁世凯授课,1868年袁保庆升调南京,袁世凯岁袁保庆过扬州进南京。1873年南京大旱,袁保庆陪同两江总督李宗羲一日四次登坛祈雨,致使袁保庆感染霍乱,7月17日去世,由于他为官清廉身后没有财产只有债务,治丧成了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