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广州市 > 广州文化,你们认为最能代表广州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州文化,你们认为最能代表广州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1 03:58:17 编辑:广州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你们认为最能代表广州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贸易中心

你们认为最能代表广州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2,广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有什么特色

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载体。从上述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主脉鲜明,引领发展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州文化与广州话一样,是这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个性,其中广州的西关文化中西合璧,是广州古老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民意识最强的市民文化之一,早年对港澳文化有着强势的影响,今天的香港文化仍流淌着浓厚的西关文化韵味。“中国的近现代看广东”,近现代的广州更是民主思想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自古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尤其是唐宋以后更为突出,是中央政权影响岭南最迅速、最强大的地区,也是岭南各个时期汇聚人才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更是精英文化、雅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承受着中原文化的强辐射,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极其明显,主脉鲜明,并以中心地文化的优势,引领着广府文化的发展。 二、新潮时尚,多元荟萃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勇敢自信、求新求变的广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广府文化的辉煌,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古南越族的居住地,又是岭南与中原、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因此,广府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族的遗存,更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多层次的构成因素,充满了创造力。 三、南雄珠玑,认同标记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汉族南下移民与本土居民融汇时间最长、融汇形式最多,构成最复杂的民系。各个区域的广府文化与粤方言一样,共性突出,个性鲜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府民系为主体族群的区域,该区域的广府民系较其他区域的广府民系而言,有着较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大多数人均为“珠玑后裔”,有共同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细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广府民系的构成 唐宋以后,南下移民多取道粤北大庾岭梅关新道,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移民的聚居地及转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的中转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粤方言,吴语痕迹较明显。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分布在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又有187个是宋代经南雄迁入的,占了总数的98%。这种特定的民系构成,使珠三角广府民系易于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2.珠三角的发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蓬勃发展,并渐具规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基塘农业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依托着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建立了活跃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益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以广府人为主的“广帮商人”,清中期便驰名全国。从19世纪末叶,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崇尚兴办实业,是广府文化有别于客家、潮汕两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自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工农商并举,迎来了广府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可见,“南雄珠玑巷”,是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民系构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认同标记,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宋代是岭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广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宋以后,珠三角地区领先岭南地区的发展,影响全国,并成为著名的侨乡,“珠玑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玑巷”,成为海内外广府人的寻根祖地,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成为广府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广州文化成为主导,广州话成为粤方言的标准语,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语言,“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幷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便不难理解了。

广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有什么特色

3,最能代表广州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是什么

广州越秀山上“五羊”雕塑。

最能代表广州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是什么

4,广州有什么历史文化

文化艺术 岭南文化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行花街 广州又叫花城,广州人爱花。有钱人家几千上万元一盆的进口花卉也会买上几盆。普通人家也要岁朝清供一盆金橘、几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传统,也是广州市民的重头戏。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开始,除夕达高潮便结府都要花大力气予以布置。花市开市后,华灯初上时(实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点钟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行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磕碰碰,但人们全都彬彬有礼,格外谦让与宽容,满脸都是笑意和喜悦。一般前几天多为外省人,因为绝大多数外省人要看央视年欢晚会。年三十逛完花市后常常去叹夜茶,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 行花街顾名思义主要是逛和欣赏,买肯定要买一点,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侣们双双穿梭花市最多也就买一两枝玫瑰、银柳、百合;而家庭多选择传统的本地金桔、富贵竹、桃花、发财树、红运当头等。 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 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市区。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骑楼—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上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堂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曲艺戏剧 著名编剧唐涤生主条目:粤曲、粤剧、南音和咸水歌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郎筠玉、罗品超等。

5,求广州社会文化环境

粤港文化为主要特色啊,活力 ,时尚但是相反广州还保留很多传统礼仪和风格挺好的,反正我挺喜欢广州

6,广州文化特点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 广州,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这里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广州文化艺术概览粤剧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岭南画派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粤绣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广彩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将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再售于外商。广州十三行商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范围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中南部地区,而以广州最具有代表性。盆景始于明清,形成特有风格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岭南盆景的特点是:因材而就,树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横枝、朴树、榆树、入地金等,多来自山野间。造型独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态顺乎自然,枝与干间比例得当;且擅长修剪,讲究用盆,以及题名托意。 岭南盆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喜爱盆景,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天台、阳台都种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进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带来乐趣。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 岭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另外,影响较大的琴人还有:云志高、何洛书、何耀琨、杨锡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谱和琴学论著方面,有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何斌襄的《琴学汇成》。粤曲 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增城榄雕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此榄核大而仁小,适合雕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精妙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乾隆时代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以及清咸丰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 。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广州灰塑 广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是广州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广州市志》,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龙船脊。广州灰塑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广州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选材上,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上,广州灰塑必须到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艺人会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传承方面,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即独立施工。广州木雕 广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广州汉墓》著录,它作为工艺品出现,始见于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前期汉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骑马俑。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的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 明清两代,广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更受重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清末,由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吸取西式家具的造型结构、装饰纹样的风格,形成了广州木雕的地方特色。广州砖雕 广州砖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广州砖雕到了明代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 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见。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执着地追求着。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飞鹅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已有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1件,距今约4000多年。汉代广州官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据皇帝喜爱或宫廷需要进行生产。唐、宋时期的玉雕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佩饰。明、清两代,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粤语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当是直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沙湾飘色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古时,屈大均《广东新语》里有大洲龙舟水上扮故事的记载;清人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里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有关市桥凤船表演的情况;清同治版《番禺县志》中叙述有关凤船情况时写道:“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用娈童扮演故事。”这是目前明确有“水色”二字记载的最早文献。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进行的巡游活动,以水上表演为主,体现出岭南水乡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随波飘动,如幻如真。其表演,与越南水傀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艺术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成为清廷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艺术风格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胜利以后,家具行业逐渐复苏。中华老字号-"陈李济"药业 陈李济由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于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创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处于小规模的前店后厂状态。但其“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传统却一直得以流传。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毁于炮火,暂迁佛山,战火平息后,复厂广州。后陆续开设香港、上海、澳门等分店,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经“公私合营”,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易地扩建,新厂落成在广州市海珠区。中华老字号-"潘高寿"药业 作为岭南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潘高寿以立足传统、大胆革新为主要特征。潘高寿首创了独特的川贝枇杷露制作工艺。同时,名列“中华老字号”的潘高寿,又是岭南商业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最突出的维护知识产权的百年老店.广州民俗风情概览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广州的年宵花市形成于19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市,一个在藩署前(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另一个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称迎春花市,在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三天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芳村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话,热闹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头、盆头和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梅花为主,吊钟花居多;盆头的名目繁多,诸如金桔、四季桔、大红桔、朱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兰花、芍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则有菊花、鸡冠花、剑花、银柳等。广州饮茶习俗 广州饮茶习俗,以早茶为中心,饮茶与广州特色的茶点结合,包括一系列茶礼茶俗、民风民情、民间文化。 东汉时,已经有广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记载。清代出现的各种茶馆茶居茶楼,特别是由于社会交往、生意洽谈需要,在出口贸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区产生的三元楼、陶陶居等一批茶楼,承担了饮食、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作为饮茶习俗的载体,成为广州人重要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生菜会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语)。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盘古王诞 盘古王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他生于天地浑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分变成。后人为纪念他,于是选风水宝地,大兴土木,请能工巧匠,画栋雕梁,建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历年香火不绝,远近闻名。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的盘古王诞,南海、番禺、顺德、广州、清远、三水等地民众,成群结队,擂鼓舞狮,前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朝拜者沿盘古王庙后面的山路拾级而上,庙后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侧有巨石异突,名为乾坤石,俗称盘古王卧石。乾坤石高约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条裂缝,裂口宽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邻近有几块错叠的大石,石底终年涌泉,名龙口泉,人们称此泉水为“圣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驱邪消灾,合家平安。波罗诞 波罗诞始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十三为波罗诞时间。二月十三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陆上的,邻村的都热腾起来。舞火狗 相传在石滩镇麻车建村之初,人们为了祈求平安,消除灾害,家家户户便扎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门口熏烟,以祈消灾辟邪。此后,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绳等模拟龙、凤、麒麟,插上香火,在村头巷尾舞动,祝福吉祥。并在每年九月都举行,一直沿袭至今。民间童谣道:“火狗到门来,添福又添财。”形成独具特色的火色游行活动。

7,应该先从哪个方面介绍广州的文化

广州以西关最为古老,最有古色古香,所以,可以先从西关特色来介绍.
登五层镇海楼,眺望广州古老风貌!
食在广州,广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值推广的。
饮食

8,广州衣食住行的文化

我觉得广州跟其他城市没什么大的不同。1. 衣,总体来说跟北方比天气比较暖和,不需要穿太厚重的衣服,最低也就是3,4度左右。2. 食,整体偏清淡,其实觉得粤菜又可以细分好几种,但是整体还是偏清淡,我的理解是指油,盐比较少,少辛辣,本地人喜欢煲汤,这边清淡的原因应该是气候以及水土关系,比较容易上火,所以喝的人也很多,其实觉得还是个人体质原因吧。3. 住,这我就不说了,只要一点稍微要注意的是,因为春天有回潮,有时候很严重,墙壁都会滴水的那种,晚上睡觉没空调抽湿的话,床单被子都是感觉湿漉漉的,建议住稍微高一点的楼层,当然,回潮跟气候有关。4. 行,当然个人倾向的工具就是地铁,具体而言,要看你住什么区域,经常活动那些区域,如果没有私家车代步的话,首先就是办一张羊城通。5. 其他,广州跟有些城市不同,手机卡直接在街边就好了,有些城市比较多的是带身份证去营业厅办,至于什么运营商,看个人喜好了;人多自然坏人也多,当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在广州能听懂粤语,会说粤语,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忙,当然,完全不会影响也不会很大。暂时能够想到就这么多,也许还有什么,一时没想到...新年愉快。
住:招待所100元左右/天,连锁酒店300元以内/天。吃:这个比较难估计,如果上街边的粉面,就5-8元/碗,快餐店饭盒8-15元/个,西餐厅30-80元/人。行:广州公交车大部分车费是2元。地铁的话就按站数计算,最常坐的1、2号线,前3个站是2元,之后每三个站加1元。计程车起表7元,2.6元/公里,另加收1元的燃油附加费。衣:这个要看你的需要了。满意请采纳 评个5星
衣着以简单为主,饮食以清啖为主,出行以开车为主。居住以一家大细有老有嫩为主。

9,广州的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

商业“骑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团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哪个地方的? 有很多啊 高考作文:上海卷 2007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 必须跨过这道坎[详细] 你认为上海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广东卷 2007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 传递[详细] 你认为广东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江西卷 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心中的一泓清水[详细] 你认为江西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湖南卷 2007高考湖南卷作文题目: 诗意的生活[详细] 你认为湖南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江苏卷 2007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 怀想天空[详细] 你认为江苏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山东卷 2007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详细] 你认为山东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湖北卷 2007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目: 母语[详细] 你认为湖北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北京卷 2007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详细] 你认为北京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福建卷 2007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目: 季节[详细] 你认为福建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浙江卷 2007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 行走在消逝中[详细] 你认为浙江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辽宁卷 2007高考辽宁卷作文题目: 我能[详细] 你认为辽宁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陕西卷 2007高考陕西卷作文题目:看图作文摔了一跤[详细] 你认为陕西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宁夏卷 2007高考宁夏卷作文题目: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详细] 你认为宁夏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天津卷 2007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目: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详细] 你认为天津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安徽卷 2007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详细] 你认为安徽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全国卷i 2007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看图作文“摔了一跤”[详细] 你认为全国卷i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全国卷ii 2007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目: 关于“帮助”[详细] 你认为全国卷ii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重庆卷 2007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目:酸甜苦辣说高考[详细] 你认为重庆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四川卷 2007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目: 一步与一生[详细] 你认为四川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高考作文:海南卷 2007高考海南卷作文题目: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详细] 你认为海南卷作文题难易程度: 太难不难一般
广州特色的商业“骑楼” 和“西关古老大屋”

10,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一、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现在还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的建筑吗?1、广州近郊的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几乎看不到什么围龙屋了。但白云区那应该还有一些,不过,都是夹杂在水泥房屋里了,也看不出什么围龙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区,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围龙屋。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建筑的,增城市最为明显。比如,邓村石屋村、岗埔村、旧刘村、新围村等村里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邓村石屋村、新围村的客家围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楼;岗埔村、旧刘村的是围龙屋。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龙屋。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古村。村里的村民多姓石,开村祖先在乾隆年间迁来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村前为半月形池塘、围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有高两层的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拢门。四周建有如围墙般高的砖木结构的围屋,屋上都开有枪眼。堂屋与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檐廊相连,下雨时可在围屋之间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内还建有一座6层碉堡楼。3、增城市中新镇坳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围垄四周外墙有椿墙。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祠堂外边,是20多间扇形环屋带。围龙屋外平地前面是一个与围龙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这是一个有点袖珍的小围龙屋经典建筑。二、客家人广府人,同祖共村习俗相融 1、在增城这些围龙屋里,还有客家人在居住吗?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吗? 还有不少人居住在围龙屋与四角楼里,不过,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显不一样的特点。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二是“杂处”在本地村;三是另辟村场,筑而居之。据增城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当中,纯粤语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独特的客家人与广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独特现象。 2、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的旧刘村,是广州最大的围龙屋建筑,也是现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围龙屋,据说村子里还住着有几百人,村民大多姓刘。这个村本是广府人石滩麻车刘姓于明万年历间迁来此地开居,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在咸丰二年(1852)发了一场洪水,村场全被洪水淹毁,于是,村民特请有兄弟关系而又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刘姓兄弟刘瑞堂来重建村场。咸丰三年建成之后,分一半给本地人居住,并以抽签方式决定所占方向和位置。结果本地刘抽到东厢,客家刘抽到西厢,本地刘客家刘还同在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祖宗牌位,双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刘与客家刘均按兄弟相称。3、还有增城市中新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本地赵与客家赵。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赵宗祠”坐东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东;本地赵“登云赵宗祠”向北。据当地老人回忆,两祠建筑时间相同,约有300年历史。本地赵由中新荷佛岭迁来,客家赵由紫金迁来。相传本地赵十一世祖赵登云到紫金请风水先生(一说到广州考试),认识了客家堪舆师赵炳先,按族谱追溯到赵匡胤时代本是兄弟,炳先属二房,登云属三房。两人随即到高车建祠开居,本地赵客家赵数百年来也一直以兄弟相称。 三、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数百年来和睦相处,客家人的建筑有没受到广府人的影响?而客家人与广府人的风俗,也会互相渗透吗?1、客家人的建筑当然有受广府人建筑影响的。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在客家围龙屋也能见到这样的锅耳封火山墙建筑。比如说,旧刘村的瑞堂家塾的墙就用了锅耳封火山墙。 2、至于风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后,入乡随俗,不少习俗也跟随广府人,因此,信仰习俗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融之处。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爷)、洪圣王(南海广利洪圣王)等。岁时节日也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灯庆”(客家称“吊灯”)、烧炮头(也说抢炮头)、烧烟花等,客家人与广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尽相同,规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还有一种打醮消灾的活动。有的是客家人单独打醮,有的是客家人与广府村人联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过,现在这种打醮活动已经见不到了。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客家人还有什么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至今依然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是一种节令性的喜庆活动,内容包括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贴春牛画等等,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意愿。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2、舞春牛在广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3、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记载介绍:增城的舞春牛节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洪桥街一带,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而且每月都组织斗山歌集会: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号,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最为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据说,也有不少不会讲客家话的广州人或外省人,因为被动听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我想,客家人与广府人,甚至与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这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迁的另一张面孔吧。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纪40年代,越秀山脚洪桥街一带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焯对记者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3、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很多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六、客家山歌擂台赛 1、天河区的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于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都成为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方式。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歌墟日分别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举行。8号是在银排岭举行,18号在柯木塱公园举行,28号在渔沙坦市场举行。不单如此,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别在渔沙坦文化广场以及柯木塱火炉山公园北门放声高唱客家山歌。后来,由于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经满足不了凤凰街坊对山歌的热情了,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凤凰街每年在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擂台赛吸引了来自花都、箩岗、越秀、甚至是梅县、五华等地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比赛年年都打造出了凤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白云区新市萧岗市场内有个百老泉散装酒专卖店里有卖,2斤瓶装的23元/瓶.
文章TAG:广州文化广州广州文化文化

最近更新

  • 驾校一点通科目四,驾校考试一点通科目四

    驾校考试一点通科目四真是汗啊,我的帖子好少啊,都学了吗?谢谢分享了!,谁知道呀,2分一题,合计50题100分···2,驾校一点通科目一和科目四有什么区别考试内容不一样。科目一,又称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实习实践报告,实习报告要怎么写啊

    实习报告要怎么写啊实习报告其实很简单,认真去留意下。把每天自己面队顾客的经验,困难,还有顾客的喜欢的风格,对你们服装上有什么不满意,还是价格上的价差,这些都可以写如实习报告中。是老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养鱼有什么讲究,养鱼有什么讲究

    养鱼有什么讲究你指的是哪方面讲究:关于风水的东西你可以查查麦玲玲风水研究,说的很详细,相对比较靠谱。如果是说单纯的养鱼,那注意的方面很多,需要你在养殖过程中嬉戏琢磨,养鱼首先要养水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中期报告,中期finance报告至少要编制法定内容

    是中期Finance报告至少要编制法定内容,如果你写中期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可以在中期报告中列出,供指导老师查阅解决,中期是指报告的期间,短于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中期Fina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石斛粉的功效与作用,石斛有些什么功效

    石斛有些什么功效2,石斛的功效与作用3,感冒时能服石斛粉吗4,石斛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想请教各位1,石斛有些什么功效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入肺、胃、肾经。既能养胃阴、生津液、清虚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东至吃什么,冬至节吃什么

    冬至节吃什么2,冬至吃什么1,冬至节吃什么北方吃水饺,南方吃牛羊肉2,冬至吃什么圆子,一立立白白的那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吃自己喜欢吃的!冬至日为了...大家都要吃饺子!!传说冬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带血的成语,一针见血的牛车水和牛

    běXudāNXīn:忠诚、勇敢、童心:别有用心、心怀叵测、背信弃义:联合作风;作谓语和宾语;描述为正义事业而死的烈士:庄子外物:“长虹死于蜀,藏血,三年化为青,出处:毛泽东《反对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赞扬老师的诗,赞美老师的诗句

    赞美老师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仰止弥高,钻之弥坚。桃礼不言,下自成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