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连个正儿八经的唐朝宫殿都没有,西吹口中的唐朝长安三大内,太极宫是隋朝留下的,和洛阳的紫微城相比,被李世民自嘲为农家小院;大明宫是废弃多年的李渊的烂尾养老院仓促改成的,盛唐时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兴庆宫是藩王府改造的。长安是唐朝的长度,洛阳是唐朝的高度。
1、在周朝、秦朝、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是长安和洛阳,为何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是北京?
一、历史原因:1、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2、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拉萨,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那么就需要和亲。)二、地理原因,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纵观历史: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2、果然,民国18年,陕西西安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大饥荒,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2、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是同一个长安吗?有何记载??
在称呼上,西汉的长安和隋唐的长安都是一个名称——长安,在建设的具体地理位置上却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因此不能问西汉长安和隋唐长安是不是一个长安,这样在理解上会产生异议。(长安历代古城遗址分布图,汉长安和隋唐长安)西汉长安建设和地理位置,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主要纠结于长安、洛阳两地。促使刘邦下决心定都长安是张良和娄敬,大体上和秦国建都于此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公元前202年,刘邦设置长安县,并在此建设都城,建设好的都城名长安,取义“长治久安”之意。秦朝的咸阳城,秦旁宫等诸多宫殿和城市被项羽所毁,刘邦在秦朝兴乐宫基础之上建设新的都城,秦朝的兴乐宫重新装饰后改名“长乐宫”,(汉长乐宫形象图)汉朝长安城建设完备历时9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设宫殿群和政府的各个衙门;汉惠帝在公元前194年,建设了长安的城墙,历时四年完成;汉武帝时期,修建上林苑、昆明池、北宫、建章宫、明光宫等,完善皇宫配置,长安城至此已经完备,
汉长安周长12.5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12个城门,8个主干道,最长的街道5.5公里;城墙主要以黄土夯土而成,高12米,宽12-16米;汉平帝时期(公元前9-6年)长安住户8.8万户,人口24.6万人。西汉长安城距离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隋唐长安建设和地理位置,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汉长安城,不过汉长安经过多个朝代风雨和战争,早就已经破败不堪,已经不适宜作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