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周”在西周的时候是镐京,在东周的时候是洛邑。现在是网络时代,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我是来看评论的,关于“周公往营成周雒邑”这句话是司马迁自己说的,他是站在东周的角度说历史,认为成周是洛阳的人,一般持有的论点有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国家,在现在看来,可以是一个大的部落群体,以农耕文明为主,兼有游牧性质的群体,在建国以前,在今甘陕境内经历过不下四五次大的迁徙,同时那时候的城市有市无郭,城市布局可以是方的,也有可能是圆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受人口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今天一个县城的规模。
1、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2、“成周”指的是洛阳吗?
“成周”在西周的时候是镐京,在东周的时候是洛邑。认为成周是洛阳的人,一般持有的论点有二:一是司马迁说,“周公往营成周雒邑”,二是何尊上的“中国”二字,认为是“天下中心”的意思,洛邑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天下的中心,所以成周是洛邑。那么,我就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先说西周:第一,从“成周”的含义看东汉的何休在注解《公羊传》时说:“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成周,就是王所居住的都城,也就是王城,西周的时侯,镐京是都城。西周的所有周王,也都没有用洛邑作过都城,所以成周就是镐京。第二,从目前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来看带有“成周”二字的最多,有近百件,带有“宗周”二字的,有28件。带有“新邑”的,只有几件,说明在西周的时候,成周的地位最为重要。能有这么重要地位的,当然是都城镐京,
第三,从《史记》的记载看《史记》在讲述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时说:“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可洛邑在这时候还没有修建呢,何谈攻打成周呢?所以,成周明显指的是镐京,第四,从周公自己说的话中看《史记》上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司马迁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用的是周公的口气,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周公自己说的,“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周成王”,
那么,周成王当时在哪里呢?当然是在丰镐。所以说,成周就是镐京,而且,镐京附近的“毕原”,是西周王室的陵地,周公旦不可能把自己葬在遥远的洛邑。最后,周公旦被葬在了他父亲周文王的墓旁,第五,关于“周公往营成周雒邑”这句话是司马迁自己说的,他是站在东周的角度说历史。一方面,这里的成周,是都城的代称,另一方面,洛邑在东周的时候,被称为成周。
所以,这句话是说,周公为了实现武王的遗愿,去洛邑营建一座新的都城,而不是说洛邑是成周,第六,关于“何尊”的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字面的意思是说,周成王迁都到了成周。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成周是哪,那么周成王从哪迁到了成周呢?《史记》上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
又说,“成王在丰,天下已安,于是周公作周官”,这两处明确指出,周公在摄政期间,周成王住在丰邑,周公旦在镐京办公。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两城很近,只有一河之隔,所以,“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这句话,是说周公旦还政给周成王以后,周成王从丰邑迁到了镐京,登基作殿,成周就是镐京。而不是说周成王迁去了洛邑,
再说“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关于“中国”二字,《诗经》中的《民劳》,就有“中国”这个词,“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意思是说,要爱护京城的老百姓,以安抚四方的诸侯。诗中先说中国,再说京师,这明显是重复的修辞写法,中国就是京师,指的是“王畿”,这个“中国”是相对于“四国”也就是四方诸侯而说的。
周王当然认为,他居住的地方才是天下的中心,所以,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王权的中心镐京,而不是地理中心洛邑。“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说的应该是,周成王在镐京营建宫室,管理天下臣民,说的并不是营建洛邑这件事,下面再说东周《公羊传》上说:“成周者何?东周也”,成周就是东周,再说明白点,在东周的时候,成周才指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