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南湖北的分界线是洞庭湖其实是不准确的。河北与河南、湖北与湖南、山西与山东都是一字之差,那么他们的分界线肯定是与河、山、湖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具体看下分界线到底是什么,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划分习惯上是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洞庭湖以北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边,湖南在洞庭湖的南边。
1、为何清朝要把湖广行省划分为湖南和湖北?
现在湖南、湖北经常为一些事情“打架”,但往上追溯300多年,湖南、湖北其实是一个省,叫湖广省,只是到了康熙年间才被划分为湖南、湖北两个省,本是同根生啊!元朝时的湖广行省元朝以前的宋朝,地方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没有省的说法,元朝别出心裁,在地方上设置“行省”,也是今天“省”的雏形,就包括湖广行省。
当时的“湖广行省”面积大得很,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三省的全部,以及广东、贵州两省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湖广是名符其实的湖广,既包括两湖,也包括广西、广东(部分)。明朝的湖广布政使司到了明朝,地方行政区划不叫行省,而是叫承宣布政使司,但仍然保留“湖广”的称呼,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只是管辖区域大幅缩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贵州、广东、广西都有了单独的承宣布政使司,不再隶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的湖广总督清军入关后,逐渐统一全国,但在统一过程中,遭遇到明朝残余势力顽强抵抗,为瓦解汉人抵抗意识,加强对地方控制,清朝采取了诸如屠城、“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极端措施,另外把一些大省进行分割,分而治之。湖广省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省,这个省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地形复杂,民风剽悍,一旦被反清复明势力占据,打起游击战,清军很难进剿,于是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把湖广行省一分为二,分为湖广左布政使、湖广右布政使,并在3年后改名湖北、湖南,各设巡抚一名,分而治之,
2、河南、河北与山东、山西、以及湖南、湖北分别以什么为界?
河北与河南、湖北与湖南、山西与山东都是一字之差,那么他们的分界线肯定是与河、山、湖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具体看下分界线到底是什么?一、河北河南的真实分界线是漳河,而非黄河。河北与河南在传统观念里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的,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方便管理天下,所以将天下划分为十个道,其中,就包含了河南道、河北道。
就河北道来说,因为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包含了今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河南道来说,则因为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其范围同样没有局限于今河南省一带。实际上,漳河才是河北、河南的省分界线,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00余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二、山西山东真实是不挨边的,历史以太行山为分界线,
现在的真实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山西和山东其实是不挨边的,中间隔着一个河北省,那么山西、山东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时期分为10省,河北、山西、山东是元朝的中心,没有成为单独的省份。但了明朝,设置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东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
而这时候,山西、山东大致就是以大行山为分界线的,所以没有什么问题。三、湖南湖北的分界线是洞庭湖其实是不准确的,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划分习惯上是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洞庭湖以北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边,湖南在洞庭湖的南边。但是两省的实际边界线很长,在东部有一段是以长江为界,而边界的中西部则大都是陆地边界,
3、湖南人和湖北人怎么区分?
我本人是湖南人,我来谈谈湖北人和湖南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湖南和湖北同属一个楚,同饮一江水,同在一湖旁,互相称兄弟、半个老乡,都属于楚文化的分支,但其实彼此之间各方面差别都非常大,湖北人较圆滑,精明,会做生意,湖南人性格刚强,固执比较自大,说得不好听就是有点夹生,但性耿直,就算打不过也要打,有狠劲,吃得苦,霸得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