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他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的移民,在其《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其祖籍为广东韶关,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四川南充市仪陇县马鞍场。此外,“湖广填四川”的主要移民大多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人口,“湖广填四川”人口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1、明末清初发生过“湖广填四川”,四川成都这里的人可能来自哪个地方?
关于客家移民的地理分布简单点说,入川的客家移民尊循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如以粤、闽籍的最多,又以客家人为主体,但是,这两地的移民是湖广籍移民人川后,才大批入川的,先到四川的湖广籍移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自由占地,当然是要选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落户居住。后到的粤籍移民一看风水宝地遭占完了,一声叹息,只有採取租佃好田土地耕种,或者向边远山区发展,所以粵籍移民与先到的湖广籍移民相比,多定居在山区、丘陵或者成都平原的浅丘地带,
具体分布为:在成都平原的周边浅丘陵或者丘陵地带,以成都为中心例,客家人分布在"东山区",即龙泉山脉、邛崃山脉交界的地方,有金堂、新都、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或者在成都平原上的淺丘黄土地带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目前,成都市郊的洛带古镇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里是东山客家人为主的一个聚集区,仍然较好的保留了客家风格的建筑、庙宇、会館和白墙青瓦的民居风韵,
而居住这里的廖姓客家人较多,他们大致来自于河北平乡,河南唐河,福建汀州、上抗、宁化,广东新宁。还有叶姓,傅姓、钟姓、包姓、周姓、崔姓等,笔者曾在这个区域生活了较长时间,他们的客家话我们根本听不懂,同时也可以一口流利的成都话。写几个真正的客家话,大家翻译一下:镬头一一走归一一媛子一一啀一一夹公一一本文参考书目巜四川的客家人》自己答题,
2、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来自不同地方的语言、生活习惯是如何融合的?
湖广填四川,按道理来说,不同省份的人语言发音都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为什么现在的四川人语言和饮食都很一致,没有什么区别呢?答主觉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湖广与四川同属于中国南方,生活习惯接近。湖广填四川主要是从清朝大规模的开始,朝廷一早就考虑到人口的融合问题,迁移的是南方人口较多的几个省份的居民,就是便于融合,
假如迁移的是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北方居民,可能融合就不容易,也许口音都带跑偏了。比如大连口音现在还带有很重的山东话味道,也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结果,第二: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产生的融合。湖广居民到了四川,是分散到各个区县、乡镇和村里去,不是说湖南人来了给一块地你们湖南人待在一起,都是分散了的,本地居民虽少,但是相对于外来人口还是占据相当一部分。
时间越长,融合的越多,最后语言和习惯就一致了,就像山东人闯关东之后,祖上是山东人的现在都是一口东北话,而山东人比较集中的大连反而留下了较多的山东口音。第三:人口长期交融导致的一致性,几个省份的人口在一起,大家一起生活,相互来往、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就达成一致了。就像外国人到了中国,生的小孩子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比他们父母说的溜得多,
3、“湖广填四川”,为什么说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湖广填四川”这个说道,它是指发生在清朝时期以湖广行省为主的老百姓大规模向四川移民以填补该地区人口极度凋敝的群体迁徙行为。虽说除了“湖广”以外,还有江西、福建、两广等十多个其他省份,但是湖广人最多,所以历史上仍习惯叫作“湖广填四川”,“湖广”最早是元朝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老百姓嫌麻烦,就简称“湖广行中书省”、“湖广行省”、“湖广省”或干脆叫“湖广”,这些简称在清朝仍在沿用,不过清朝设湖广总督(又称两湖总督),把元朝、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湖广行省”以洞庭湖为界划分为湖南、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但是统一由湖广总督管辖,驻节武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