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一下“洛阳”名称的由来,洛阳古称或者别称。盘点洛阳近代史,林东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作为清末洛阳人最高学历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誉中州,而且书画丹青称绝洛阳,他是那个时代洛阳的文化徽章,一直以来为洛阳人所骄傲,老城人尊其“洛阳翰林”、“大学士”。
1、洛阳是几线城市?发展潜力怎么样?
首先,我觉得几不几线城市那真无所谓,洛阳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除去北上广深独一档,还有很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是洛阳无法与之比较的,我觉得洛阳算准三线吧。也不要放那么高或者那么低,这个位置相对合理,洛阳是河南人第二大城市,区域性大城市,西边有省会西安副省级城市,东边有省会郑州。洛阳的发展很多的还是要靠自身,河南是穷一省之力去发展郑州了,
2、洛阳为什么叫洛阳?有什么历史渊源?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河南大学怎么样?发展前景如何?
看到很多朋友在评价河南大学时都不会忘记提起河南大学曾经的辉煌,和经过历史变迁后的现在。河南大学的好,只有在这里学习、生活的人才最为懂得,初闻河南大学,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河南大学在郑州,其实不然,河南大学坐落在曾经的河南省会、八朝古都——开封。有人说大学便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河南大学自然也不例外,在古城开封的涵养下,河南大学也形成了温文尔雅,发奋图强的学风,
即使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洗礼,河南大学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言校训早已深深刻在河大人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铁塔牌”学子,一座小城,一所大学。当今的河南大学又迎来了自己新的发展机遇,成功当选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不仅对河南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大好事,对整个河南的学子都是一个好事儿,希望河大能迸发出新的活力,源源不断输送出优秀的社会栋梁,
4、洛阳最早的时候,不叫洛阳,叫做中国!对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一下“洛阳”名称的由来,洛阳古称或者别称: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国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阳,改名为洛阳,称呼沿用至今,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鼎江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