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一般是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最低工资的涨幅一般会比社会平均工资的涨幅低于30%~40%,比如2017年北京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是8467元,增长9.8%;而最低工资标准是2120元,增长6%,全国有过半省市都是一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2019年应该绝大多数省市都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
1、2019年最低工资会上涨吗?
很多人关注最低工资的问题,但是对最低工资却不是很了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怎么制定的?怎么调整?最低工资存在什么问题?什么是最低工资?根据我们国家的《最低工资管理规定》,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了正常的法律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分为小时最低工资和月最低工资两种。
最低工资是怎么制定的?最低工资一般要考虑几大方面内容:比如当地的就业者以及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的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就业状况等等,最低工资怎么调整?最低工资一般是两年至少调整一次。省级部门通过政府发文方式明确,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情况划分多个档次,需要明确适用范围,
北京、上海等很多发达地区有些地区一年调整一次,但是有个别省市两年多甚至三年才进行调整一次。全国有过半省市都是一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2019年应该绝大多数省市都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最低工资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讲,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都包含在最低工资范围内。可是这样的规定会影响劳动者的实际待遇问题,因为劳动者缴纳社保一般是要按照60%的最低基数缴费,而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30%~40%的最低缴费基数,可以说社保缴费基数和本人工资水平脱轨,会增加劳动者的负担。
本来个人承担部分只有10.5%,可是经过基数放大之后,负担可能超过本人工资的20%甚至30%,北京、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是非常人性化的,明确不包括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可以说这样,到手的最低工资就是实打实的。这两个地方的工资水平也非常高,北京是2120元每月,上海市2420元每月,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标准,月收入超过2000元以上,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低工资的上涨,确实存在一定的悖论,最低工资的涨幅一般会比社会平均工资的涨幅低于30%~40%,比如2017年北京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是8467元,增长9.8%;而最低工资标准是2120元,增长6%。主要原因可能是低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更慢一些,不过,即使是这样,最低工资的增长一般都能够保障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保障大家过得更加宽裕。
2、2018年平均工资出炉,年薪5万成最低工资,你拖后腿了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提高到了82461元,比2018年名义增长11%,实际增长8.7%,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达到了49575元,比2018年上涨8.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1%。如果转化成月均工资,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是6871.75元,私营单位是4131.25元,
确实有一批小伙伴感觉被社会远远落下了。不过我们要搞清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资究竟内容包含什么?按照1990年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有关规定,我们的工资总额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大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的工资中还包含了住房公积金、养老和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这一部分大约占15~20%。
如果我们不考虑加班费、年终奖等待遇,中低收入人群大家每月到手工资两三千元也是比较正常,实际上大家的工资收入不高,这也是普遍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个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只有15829元,如果说一个三口之家,全凭丈夫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那么他的工资性收入只有47487元,相当于月均4000元(包含了年终奖、加班费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