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人文景观规划:形成三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水脉”——是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的滨水岸线而自然形成的,是体现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绿脉”——是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的,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支柱。
“文脉”——可称作一条凝聚城市历史人文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
风貌控制形成中心河道开放空间、绿带开放空间、功能组群开放空间三个层次。
规划区划分为风貌协调区、风貌控制区、自然风貌区三大区域。
风貌协调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风貌控制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500米范围内,区内以人工景观和自然生态绿化相结合的景观环境为主。
自然风貌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米范围内,区内多以自然生态林地、湿地为主,局部地段采用人工造景的方式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景观营造要突出秦汉文化主体。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方案中提到,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将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发示范区。
新区东西横贯50公里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SZF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渭河将成西安的城中河
据了解,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8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按照方案要求,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沣渭新区
突出城市特色功能
沣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西咸两市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接合部,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重点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物产业聚集区两大功能区,建设西咸都市圈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城市特色功能区
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电器、微电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住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沣河“大水大绿”生态景观,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
●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和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泾渭新区
着力打造精品景区
泾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北,西咸北环线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东至西咸分界线,规划总面积305平方公里。
该区中间地带为五陵塬保护区,四周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将重点按照空港产业园、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大功能区进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