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这些群体联系的比较多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媒体单位很多记者是分口线跑新闻的,比如时政记者、经济新闻记者、文化新闻记者等等,不同口线的记者对接不同的部门科室。同城媒体的圈子很小,只要你有一个记者朋友,基本上你想找哪个单位的记者,他七拐八拐都可以帮你联系上。
1、怎么才能联系到记者?
第一:借力机关单位,联系记者跟记者联系比较多的群体,一个是各机关单位的宣传口,一个是公检法等部门宣传口。记者跟这些群体联系的比较多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媒体单位很多记者是分口线跑新闻的,比如时政记者、经济新闻记者、文化新闻记者等等,不同口线的记者对接不同的部门科室,为了开展好宣传报道工作,很多机关单位都和记者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甚至还会组建一些微信群,将同城的一些媒体朋友都拉到一个群里,方便大家传递稿件。
这些部门和记者之间因为工作上往来较多,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借助这些机关单位联系一下记者,第二:拨打新闻热线从县级媒体到中央媒体,基本上各新闻单位都有新闻热线,对于大一点的新闻媒体直接百度就可以查询到他们的热线电话。实在找不到电话就拨打114查询,新闻热线是对外公开的所以一般都有记录,114虽然查询号码方便,但是接电话的一般都是媒体单位的话务员,很难直接联系到记者,而且媒体单位都很讲究隐私,接热线的工作人员肯定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一位记者的电话,只能是留下你的电话,等待记者给你打回去。
第三:朋友介绍这个是最靠谱,最省事,最容易获得信任的一种方式了,同城媒体的圈子很小,只要你有一个记者朋友,基本上你想找哪个单位的记者,他七拐八拐都可以帮你联系上。尤其是题主的问题是想找记者参加活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来的记者越多越好,可以联系一位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他会产生很强的带动作用,可以帮你呼朋唤友叫一帮人过去,
怎样能邀请到记者参加活动你认识了记者之后,能不能邀请他参加活动也不一定。因为一个记者可以去参加哪个领域的活动,你这个活动的稿件他可不可以发布,跟他自己本身所负责的口线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他是个跑经济口的记者,你有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类的活动,他不一定会去,去了也不一定真的能帮你发稿。记者也是有规矩的,当他去参加一个明显不是自己所属范围内的活动时,可能领导都会过问,还以为这里面存在什么猫腻,
2、记者探访武汉地铁站两小时,仅一名乘客在出入口吸烟,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刚好今天是世界无烟日,这个问题非常切合主题,在地铁里观察半天,只发现一人抽烟,说明武汉真实的控烟还是做得不错,市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其实关于吸烟的危害,这些年随着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很多人也基本上意识到了,再加上很多公共场所的劝阻和执行搞的还不错,因此总体的吸烟现象是在改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人抽烟。
在网吧里,然后在很多餐馆里,抽烟的人大有人在,有时候坐的士,司机他上来就直接搞根烟,也不问我介不介意。大多数人很多选择默认的,其实在车里抽烟,还有在电梯里抽烟,是最让人鄙视和不能容忍的事情。Tmd,因为害的都是其他的人,现在总体来说控烟越来越严,像前段时间小红书有几万多条烟草信息都被下架了,现在很多涉烟的公众号都被全面封禁。
但是你架不住烟草新产品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武汉的黄鹤楼烟全国知名,红金龙香烟差一点,现在很多城乡地带也有很多人在抽。并且现在女孩子抽烟,还有年轻孩子抽烟越来越多,想要完全杜绝,除非所有烟厂关停。但是你把武汉烟厂关停试试?湖北一年损失上千亿的税收,谁来顶这个坑?所以很多时候全面禁烟也要客观的看,如果人人都不抽烟,人人都不买烟了,烟厂的烟卖给谁,中国烟草总公司每年11,000亿的税收,谁来填那个坑?这些钱可是基本上跟军费齐平的。
还有,很多人又在谈武汉人外地人的这个概念,好像只要是在公共场合抽烟,乱扔垃圾的都是外地人一样的。这个我的确不敢沟通,我还是那句话,很多在武汉开的士的都是本土武汉人,他们上车就抽烟,吃了热干面,桶子就往车外甩,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我觉得在公共场合都不要抽烟,垃圾都不要乱扔,都不要随便吐痰,武汉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空间,要大家共同来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