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规划概况 九龙坡区是重庆市主城区之一,与渝中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毗邻,与南岸区、巴南区隔江(长江)相望。 幅员面积437平方公里,辖杨家坪、黄桷坪、谢家湾、石坪桥、石桥铺、中梁山6个街道办事处;九龙、石桥、华岩、白市驿、含谷、陶家、巴福、走马、金凤、西彭、石板、铜罐驿12个镇,总人口67.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3万。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市杨家坪。
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 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97年,区属工业总产值70.58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01.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税收收入8.17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82亿元。
渝北区:
地理位置 位于重庆市区东北部、嘉陵江与长江北岸的三角地带。北与四川省广安地区华蓥市、邻水县分界,东与重庆市长寿县接壤,南与重庆市江北区毗连并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与重庆市北碚区、合川市相邻。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1998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1010公顷
5. 最新重庆市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重庆市的市辖区包含26个区,分别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武隆区。
截至2019年,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
有26个区;12个县(自治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扩展资料: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均在重庆成立。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的建制沿革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
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1955年,贵州省桐梓县17个乡划归重庆市。
1959年1月,四川省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间,从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内迁三线职工27万余人,占重庆当时企业职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
1976年1月,四川省江津地区江北县归入重庆市,将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