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林凤祥骁勇善战,又能如何?太平军虽然攻陷南京,南京乃战略必争之地。杨秀清盘算好了,林凤祥忠于天王洪秀全,如果败了等于断了洪秀全一条臂膀,也是洪秀全逼的,到时候他自然无话可洪秀全为何十年未踏出京城一步?洪秀全从四十一岁进南京到五十二岁死去,都没有踏出过天王府,唯一的一次是乘坐六十四抬的轿子去看望生病的杨秀清。
1、进南京时洪秀全有60万大军,为何林凤祥北伐时只带2万?
林凤祥北伐?纯属扯淡。只能说是孤军深入,犹如羊入虎口,有去无回,纵然林凤祥骁勇善战,又能如何?太平军虽然攻陷南京,南京乃战略必争之地。太平军数路人马和南京周边的清兵互有攻伐,实则陷入胶着状态无法分身,林凤祥深入北地,没有援军,后勤没有保障,在南方一呼百应的拜上帝会在北方人眼里就叫长毛,没有群众基础,只能带着两万敢死队,凭着一腔革命的热血去拼命。
单就这整个事件来看,不得不让人生疑!军事的最高指挥官是东王杨秀清,除了对洪秀全负责以外,杨秀清掌管着天国所有的大权,是绝对的实权人物,难道杨秀清会看不清局势,会蠢到如此地步?抑或有其它不可告人的隐情,如果有,真是细思极恐。天京初建,洪秀全一干人等讨论过北伐事宜,杨秀清考虑再三认为百废待兴不便北伐,但又恐别人说自已贪生怕死贪图享乐,
杨秀清想清楚了,北伐的锅不能背,必须尽快找一个人替自己去征战,至于后果暂时不能考虑。那么他想到了林凤祥,林凤祥在天国打仗一直是急先锋的角色,风头直逼诸王,杨秀清盘算好了,林凤祥忠于天王洪秀全,如果败了等于断了洪秀全一条臂膀,也是洪秀全逼的,到时候他自然无话可说。再说了林凤祥如果留着,对他杨秀清的地位迟早是个威胁,这个人太厉害了,军功卓著,以后再打几个大胜仗风头可能会盖过自己也不一定,
想到这,杨秀清狠下了心,决定让林凤祥去北伐。林凤祥的两万兵力在太平军来说已不算少,但是貌似杨秀清只给了他一万多人,林凤祥无奈下自己又征收了几千人马,他的目的是迂回战先拿下天津,然后象一把匕首一样直插清庭心脏北京。清朝岂能等闲视之,必将调集重兵围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林凤祥就算想清楚了又能怎样,只是这两万人马呢,在天京内乱的前夕,已然踏上一条不归路,
2、杨秀清逼封万岁时,洪秀全带兵出征,留杨秀清一党守南京,结局如何?
随着权力增大,党羽增多,又是天父代言人的身份,显然,九千岁已不能满足杨秀清了,再加一千岁才是目标。但洪秀全这个牌位实在碍事,如果骤然拿下,必然导致舆论对自己不利,所以,让洪秀全带兵出征,借清军之手,除掉不懂军事的天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也有一定讨论的价值。如果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下达了派洪秀全带兵出征的命令,洪秀全会是什么反应呢?尽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享受着锦衣玉食佳丽环绕的生活,但杨秀清就像一把时刻架在脖子上向钢刀,让洪秀全寝食不安,
手中无兵权是洪秀全最大的短板,身为天王,屁股竟被板子打得皮开肉绽,掌门人的面子实在是丢大了。这一切都是吃的手里无兵的亏,如果能有机会领一支精兵出征,洪无疑是会答应的,这个机会好处多多,一是摆脱了杨秀清的控制,杨的携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招数将失效,不必时刻担心性命之忧。二是手中有了兵,就有了胆气,再加上最高领导人的号召力,就会有大批在外征战的将领聚集麾下,军事上就有了与杨秀清掰手腕的实力,地位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巩固,
3、洪秀全攻下南京,为何从巅峰迅速走向了灭亡?
洪秀全发动的农民起义,得到了很多农民的支持,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一时占领全国的多多城市,最后攻下了南京,他们欣喜若狂,建立了太平天国,认为这回天下属于他们的了,起义领导人在城里享乐,起义军到处抢财物。他们只知道打天下,却不知怎样治理天下,缺乏有政治头脑领导人,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很浓,只看到眼前的一些胜利果实,没有治理国家的策略.领导者缺乏知识和智慧不知怎样守卫业.这就是守业比创业更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