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大足区 > 观察物体练习题,五年级数学题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方向仔细看还要全面看这句话

观察物体练习题,五年级数学题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方向仔细看还要全面看这句话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1 01:36:05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五年级数学题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方向仔细看还要全面看这句话

五年级数学题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方向仔细看还要全面看这句话

2,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一)教案_学习目标: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学习过程: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3.交流看法。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1.分析第一个图形。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2、分析第二个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3.分析第三个图形。总结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三、巩固练习。1.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2.易错题分析。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

3,观察物体时我们会发现近远的现象A大 B小 C一样 问

根据题意可得:在观察物体时,通常是近大远小.故答案为:A,B.

观察物体时我们会发现近远的现象A大 B小 C一样  问

4,教学观察物体一

教学观察物体(一) 昨天与今天教学观察物体。观察物体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凡是涉及到空间观念的课,都是很难上的课。如果没有实物的直观,单纯凭着孩子的脑袋来想,几乎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下面是教材例题1的配图: 本课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左右不分,或者说是左右难分,难分的地方就是到底是与谁为中心,是以观察者为中心,还是以物体为中心?比如假设以熊猫为中心,则前面是小明,后面是小芳,右边就是小亮,左边就是小红。但是,如果是以观察者为中心,(这个时候的观察者可以是我们自己,或者就是图上小明的位置)小亮则在左边,小红在右边,同熊猫的左边与右边正好相反,这就是左右为难的来源。还有,对于小明来说,熊猫还是在前面,小芳在更远的前方,这个时候就没有了我们观察者的后面了。但是,人们往往根据生活经验又会把小芳定义成在后面。(其实,就是熊猫的后面。)因此,生活习惯用语的模糊与数学的精准表达用语就完全混了。(有的时候,用生活语言,有的时候用数学语言,造成了这节课特别的不好表达。)以往的教学实证表明——很多的时候,这节课上了和没上是一个样子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用书上提到:为了降低难度,最好不涉及谁为中心的话题,而改成是谁看到的图形。比如:完整的熊猫正面图就是小明看到的,小芳看到的就是熊猫的背影图,而不是说成小明在熊猫的前面,小芳在熊猫的后面。 当然,前面与后面的问题就是不定义的如此清晰,孩子也是能明白的,这没有一点难度。难得是2号图与3号图,都是侧面图像,到底是小亮看到的,还是小红看到的呢?对于这个疑惑,教材也是有准备的,特别在小亮看到的那边系了个蝴蝶结。因此,孩子凭借着这个蝴蝶结能顺利的推导出2号图是小亮看到的,3号图是小红看到的。由此可以看到,教材的编写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的,着实吓了一番功夫。 但是,不可能,每道练习题都这么用心良苦呀,都给你系这个蝴蝶结。比如,下图连一连,有的孩子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车头和车尾没有任何难度,车的两个侧面一个侧面车头向左,一个侧面车头向右。到底是谁看到的呢?有孩子提出,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话,我就是那个有扎着辫子的小女孩,我看到的车头是向左的,那么利用排除法,则双手打开的女孩看到的就是车头向右的侧面,这两个人看到的情形正好相反。好的,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了,正面看就是与图上的一模一样,背面看就是与正面看正好相反,一大难题解决了。 但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要向图形过渡。因此例题2登场了,向着更纯数学的方向发展了,没有了后面观察的角度,更多的是为以后的三视图(主视图,正面;左视图,侧面;俯视图,上面)做准备了。 可以看到,三视图依然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来到这题以后,教材又默认以观察者为中心了。我们的左边就是左边,右边就是右边。而且,左边与右边看到的侧面图有的时候有着细微的差别。差别就在于有点时候,要分清楚多出来的地方是位于左边还是右边。当然这是观察物体(二)的知识内容。但是,奇怪的是,配套的练习又把难度提前了,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也导致了部分孩子完全是蒙的。 上图中,正面看到的就是三个正方形,左边2个,右边1个,或者说成是下面2个,上面1个,就是图中的第2幅图。这个过程中,要提取孩子的拍照经验。不管现实生活中的前面与后面,最后成像的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引用往届孩子的话说就是最终要把所有的物体拍扁了,无论高的,凹的,凸的,都要打成一个平面。也不知道明天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语言出来。(有点期待明天的课堂) 今天最有难度的出现在例题三,由一个角度看到的图形样子来推断整个物体的样子,并且感受到单单凭借一个角度看到的图形样子不能最终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 这一过程中,由于看到的是正方形,孩子第一个猜测的是正方体,然后也猜测有可能是比较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对于球体,孩子们说是不可能的。 当讨论到圆柱体的时候,孩子说道只能看到圆。老师追问:“能否看到长方形呢?”孩子有些模糊,不敢表达,内心想着:这弯弯的线怎么可能是长方形呢?最终,无可奈何之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柱,并让孩子们观看我画的过程。在孩子们看到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再修改成圆柱体后,孩子说道可以看到长方形。再进一步,有正方形的可能吗?有孩子答到:有可能,这个时候的圆柱是矮矮胖胖的,而刚才的圆柱是高高瘦瘦的。(课后,在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同事指出这多少有强行告知的味道。是的,确实有强行告知的味道,但是,孩子的抽象能力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了。) 第二天,由于搭班语文老师送教下乡,整个上午都是我的课。第一节课继续讲解昨天的观察物体,讲的很是辛苦,学生听得也累。(当然,孩子听得累也是有原因的。明明是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偏偏要放到二年级上册来出现,整整相差了两年半的时间。小孩子的思维怎么能跟上呢?)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教材配图: 可以发现,孩子现在做的就是这道例题。不过,也还是有孩子能听明白的。要不,怎么说孩子的差异很大呢。孩子的差异就如同喝酒的人,有人半斤白酒打底,有人半两就倒。面对这种差异,教学难度可想而知,还偏偏遇到了超纲的题目。 上课时候,利用孩子的一张照片,勾起孩子的日常思维经验。就算是孩子与教学大楼离开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但是照片上孩子与教学大楼还是处在同平面。然后利用孩子带来的魔方,摆成立体图形,让孩子的眼光正好与观察物体同高,闭着一只眼睛平视物体,来观察看到物体的表象,并记在心里,然后老师画出图来,询问是否是你看到的样子。这个教学过程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把孩子脑海中的表象与我绘制出来的图形进行比对再确定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到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但是,有偏偏需要言传。 在不断比对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到假如在某个魔方的后面再增加一个魔方,按这个角度看下去,是不可能看的到的,它被前面的魔方给挡住了。以至于,就算后面有很多很多的魔方都没有用,我门只看到了最前面的一个。应该说,孩子有这样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但是,我现在担心的是这道题目,明天又该怎么来讲。估计又得累的半死。就怕累的半死孩子还依然是蒙的。就算这样,依然还得教呀。 不过,担心是多余的,通过昨天的教学,孩子多少有点感悟了。今天的练习课进展的还比较顺利,孩子大多能把思维集中到想要的点上去。比如,孩子说道:“”从上面,我就只考虑上面看下来的各个面,虽然在图上也可以看到其他的面,不过这个时候,我的思维就只想着上面看到的面……” 应该这么说:教,还是有作用的。整个观察物体(一)历时三天,新课用了3个课时,练习用了2个课时。让孩子经历了由实物或者几何形体到平面图形抽象转化的过程,以及反过来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孩子在二维与三维之间不断的转化,构建,以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涉及到空间观念的时候,男孩子比女孩子表现的要好;平时的计算则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有小心,出错的几率更少一些。

5,观察物体我们可用 看摸 听用

眼手耳鼻
眼,手,耳,鼻,口

6,初二物理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2.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有可能为( ) A.3cm B.5cm C.7cm D.14cm 4.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 A.像变大,速度变大 B.像变大,速度不变 C.像变小,速度变小 D.像变小,速度不变 5.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凸面镜 D.凹透镜 6.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 A.100mm以外 B.恰为50mm C.50mm以内 D.略大于50mm 7.摄影师利用“135”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 )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8.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 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没有任何不同 9.在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当它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30cm,它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了10cm,那么( ) A.物体可能在离透镜1倍焦距内移动 B.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外移动 C.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与焦点间移动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二、填空题 1.在图中的凸透镜焦距为15cm,则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其像的位置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此像是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_.若镜头的焦距为 ,则相机中的胶卷应放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的位置. 3.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约在______.凸透镜焦距为5cm,通过调节,使光屏上出现缩小的烛焰清晰的像,这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应是______. 5.如图所示,蜡烛的烛焰在凸透镜的右侧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图中O点是凸透镜的中心,A、B、C、D四个点中有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且 ,根据成像情况可知,______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6.如图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图,若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光屏未画)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点处,______机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7.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烛焰的像在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只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那么应将凸透镜_______移动.(选填(“向下”或“向上”) 8.甲、乙、丙、丁是同一架可调焦距照相机的四种不同的使用情况,如图(a)所示.用它们对着同一景物——亭子各拍一张照片,如图(b)所示A、B、C、D.我们可以判定: 甲拍______,乙拍______,丙拍_______,丁拍_______. 答案 一、1.D.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相对于凸透镜向同一方向运动,且像与像距的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本题中,物距逐渐增大,故像距逐渐变小,像也逐渐变小. 2.B.分析: ,即 ,解得 . 3.A.分析: ,即 ,解得 . 4.C.分析:当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u增大(即物体远离凸透镜),则像距减小(即像与物相对于凸透镜向同一方向运动),其像也随像距成正比地减小(即像与像距的变化情况宛全一样).但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而移动的时间又相同,由 可知,像的速度会变小(减速运动). 5.B. 6.D.分析:当 时,凸透镜成像的像距特点 时, . 7.B.分析:“135”照相机使用的胶卷每一张底片的大小相同,半身像与全身像相比,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大,即半身像的像大.像变大,像距应变大(镜头外推可增大暗箱长),物距应减小. 8.C.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是由于物体射出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时,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所有折射光线会聚形成的,当凸透镜被挡柱一部分后,还会有光线入射到凸透镜上,还能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少了,因此像将变暗. 9.B. 二、1.30,15,30,倒立、缩小,实.分析:由图可知,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物距u与焦距f应满足 ,像距v与f的关系应是: ,即 . 2.凸透,光屏,5,10. 3.蜡烛、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使物体在凸透镜上成的实像呈现在光屏上. 4.同一高度,大于10cm. 5.D. 6.a,照相机. 7.向上. 8.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相机中,镜头到胶片之间的距离,即像距大小顺序是甲、丙、丁、乙.用它们拍摄同一景物,在照片大小相同时,物距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丁、丙、甲,从而拍出的照片上像的大小依次是甲、丙、丁、乙.与(b)图中像的大小相对照,可得甲拍的是D,乙拍后面是答案,看在人家满幸苦的份上,给点分嘛。 回答者: 微笑de爱77 | 三级 | 2010-12-4 19:06 | 检举 (2006 北京市)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16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16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填:“正立”或“倒立”)。 答案:15cm;正立 (2006 芜湖) 人眼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像。人眼观察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根据老花眼的结构可判定,老花眼的明视距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 答案:凸透镜,倒立,大于 (2006 黑龙江)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答案:凸透 会聚 (2006 钦州市)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选填“凸”或“凹”);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如图8所示),看到的像是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凸;虚 (2006 桂林)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 “实”或“虚”)。 答案:凸透镜,虚 (2006 宜昌)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填虚或实). 答案:凸;虚. (2006 黄冈)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_______射, 又通过摄影机前的_______镜 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观察图中照片,可知频闪 摄影时要求背景较_________ (填“亮”、“暗”)。 答案:反射;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暗 (2006 襄樊)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 镜。 答案:凸透 (2006 长沙)如图所示是一束平行光通过一个透镜的情景,由图可知该透镜是__________透镜。当它作为照相机的镜头,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能成倒立、缩小的_________像。 答案:凸 ; 实 (2006 株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图1是表示小亮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他是____________眼。矫正的方法是戴____________透镜片做的眼镜。 答案:近视; 凹 (2006 长春)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像(选填“正立”或“倒立”)。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_______________些(选填“强”或“弱”)。 答案:凸(或会聚);倒立;弱 (2006 锦州)小强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景物。若他将照相机远离被拍摄的景物,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清晰的像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变小 (2006 云南)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人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 3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底片上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 或“虚”)。 答案:大于;实 (2006 昭兴)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下面的甲、乙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 ,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 (选填:“丙”或“丁”)。 答案:甲,丁 三、作图题: (2006 广州)画出图13中的光线AB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 (2006 北京朝阳区)如图9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2006 四川乐山)在图1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2006 厦门)在图12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2006 河北)按下面要求作图。图甲是远处物体在某人眼睛成像的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的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2006 泰州) 请在图10中画出近视眼看物体所成像的大致位置,并在像上标出与物体上A点相对应的像点A′。 (2006 锦州)请你画出图4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 答案 (2006 泰安)根据下面两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 (2006 连云港)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放置好蜡烛和透镜后,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是 。该同学作适当调整(物距不变)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答案:烛焰、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 倒立、放大、实像 (2006 无锡)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无锡著名景点——锡山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如图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 (1)小明找来了一些凸透镜,但不知道它们的焦距,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可画图说明) (2)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明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明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你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纸,调节透镜到纸面的距离,直至纸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其它方法正确同样给分) (2)拍摄乙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焦距都有关系,因此研究实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时应控制物距不变 (2006 福州)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17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一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1)倒立;(2)焦距(或弯曲程度),像距;(3)c;(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 cm (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或多做眼保健操)(其他建议合理即可) (2006 福州)如图12所示,周倩和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这时,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1)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3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B (2006 韶关)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下左图),其中在B上应放置:(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像如上右图,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时,应测量 和 . (4)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前后移动光屏,小明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答案:(1) 凸透镜 (2)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3) 物距 ; 像距 (4) 能 (5) 能 (2006 南通)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 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答案:(1)9.4(9.2—9.5) (2)同一高度 (3)缩小;照相机 (2006 内蒙)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你简要写出三种判断方法。 答:(1) (2) (3) 答案:(1)透镜对着太阳光(平行光源)移动,另一侧有亮点说明是凸透镜 (2)用手去摸,中间厚、两边薄的说明是凸透镜 (3)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能成像的是凸透镜 回答者: 冰儿h1 | 二级 | 2010-12-4 20:01 | 检举 (09安顺)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粗略测出此凸透镜焦距约是多少?(2) 小华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9 所示,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保持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将烛焰移动到光具座上的15cm位置处,当光屏在光具座60~70cm间的某位置时,光屏将会接到烛焰的像,该像与物比较有什么特点?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什么光学仪器?(3)小华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接着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与烛焰之间并左右移动进行调节,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清晰。此现象说明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答案:(1)10cm (2)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或摄像机、摄像头)(3)凹透镜.(09湛江)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②如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___机上。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_____。答案:(1)52.4、20、2.62 (2)①15、同一高度②c、幻灯(或投影、电影放映)③蜡烛放在焦点上(或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等)(09哈尔滨)(4分)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来到实验室,选用的器材如下图:(1)请你简要说出实验探究前应怎样合理摆放和调整器材;(2)器材调好后,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中。凸透镜焦距f=l0 cm文莉同学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林哲同学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到凸透镜距离越近,像就越大。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点评。答案:(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1分)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1分)(09自贡)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钱20cm处,可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答案:A 回答者: 乐一蛤蛤 | 一级 | 2010-12-4 20:58 | 检举 一、填充题 1.凸镜、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中,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__镜。 2.有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若把烛焰放在离凸透镜2f以外,则在凸透镜的______侧成______实像,光学装置______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3.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成的像,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成的像。 4.利用凸透镜不仅可以______光线,而且能成像,这种由______光线会聚而成,能显示在屏上的像叫实像。 二、是非题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 1.实验用的凸透镜其焦距必须是已知的。( ) 2.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 )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 ) 4.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 5.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 6.虚像不可能成在光屏上。( ) 7.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 8.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 三、选择题 1.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一定成实像B.凸透镜一定成虚像C.凸透镜一定能成像D.凸透镜能成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A组答案: 一、1.凸透 2.另一;缩小倒立;照相机 3.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4.折射;实际 二、1.√2.√3.×4.×5.√6.√7.√8.√ 三、1.D2.B 06年中考题汇编(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2006 河北)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006 上海浦东)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2厘米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B ) A. 5厘米 B. 10厘米 C. 15厘米 D. 20厘米。 (2006 江西)有三个焦距都是20cm的凸透镜,小明利用它们做了一些简易光学器材,第一个做成了简易照相机,拍摄了墙上的一幅画;第二个做成了一台投影仪,演示了一张幻灯片;第三个直接作放大镜用,观察了一只小昆虫.使用过程中,下列对应关系连线正确的是(C ) (2006 北京朝阳区)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中心7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C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2006 临沂市)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B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2006 厦门)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蜡烛、光屏、凸透镜 B、虚像也能成在光屏上 C、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D、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2006 佛山) ( C ) (2006 广州海珠)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定是( D )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2006 河北)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006宜昌)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C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2006 衡阳)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2006 株州)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用它可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有时遥控器并没有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沿某一合适的方向对准墙壁按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 ( A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速很大 (2006 太原)人的眼睛象一架照相机,物体射出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B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006 镇江)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A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2006 镇江)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B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006 徐州) 下列光学仪器中,不属于凸透镜应用的是( C )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显微镜 (2006 盐城)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 )

7,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 个面 A1个 B2个 C3

从一个方向观察物体,最多可以看到它的3个面.故选:C.
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它的3个面.故选:c.

8,观察物体时从某一个方向最多可以看到物体的个面

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它的3个面.故答案为:3.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面可能(各不相同 )

9,观察物体时我们要 多 多 观察

观察物体时我们要( 全面 ),多( 角度 ),多( 方位 )观察.
观察物体时,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近,观察到的物体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故答案为:大;小.

10,观察物体时不管站在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由分析知;当这个物体是一个正方体或球体,那么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都一样;但是对于一般物体来说,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故答案为:错误.
观察物体时,不管站在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错拿最简单的圆锥来说,从正面和侧面来看,看到的是等腰三角形,从上面看,是一个圆和一个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文章TAG:观察物体练习题观察物体练习

最近更新

  • 英语地址,英语中地址如何表达 急

    英语中地址如何表达急2,用英语怎么说地址1,英语中地址如何表达急xxxPlotNo.xxxxxRoadCitynameXXXX小区,XX路XX号,XX市,XX国家英语中地址的表达是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阴影英文,shadow是英文名吗

    shadow是英文名吗shadow作为英文名太不好听了n.阴影,影子,影像,预兆,庇护,隐蔽处,阴暗,少许vt.遮蔽,使朦胧,预示,尾随vi.渐变,变阴暗可以作为人名,例如Abby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血压低了怎么办,血压偏低咋办

    血压偏低咋办2,血压低怎么办1,血压偏低咋办1、适当摄入钠盐日常食用的饭菜过咸是高血压特别忌讳的一点,然而对于血压低患者来说,吃咸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很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羽绒服洗涤,羽绒服洗涤的妙法有那些

    羽绒服洗涤的妙法有那些洗涤羽绒服一忌碱性物,二忌用洗衣机搅动或用手揉搓,三忌拧绞,四忌明火烘烤。正确的方法是:(1)如果羽绒服不太脏,可采用干洗法。用毛巾蘸汽油在领口、袖口、前襟等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快速读书,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阅读

    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阅读嗯……这个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要日积月累的联系才可以!时间长了,真的可以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而且质量也不差。看重要部分,自然快速阅读,领悟其道理。看得多了速度自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火影忍者琳,火影忍者中的琳是谁

    火影忍者中的琳是谁琳是四代的弟子之一,在第三届忍者大战中出现过除了漫画卡卡西外传和最近推出的动画中都提及之后没有在任何故事中出现。四代目火影-波风班●领队:四代目火影(波风皆人)●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6

  • 那一世,那一世是什么词性

    那一世是什么词性“那一世”是短语,短语是没有词性的。“那”是指示代词、“一”是数词、“世”在这里可以理解成量词。数量词后应该有一个名词,即“那一世的……”可以改成“我和那一世人生的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5

  • 红薯粥的做法,红薯粥怎么做好吃

    红薯粥怎么做好吃做法一将红薯洗净,连皮切成块,放入锅中,加入淘洗净的粳米及清水适量煮稀粥,加红枣,芝麻调味即可。做法二1.将新鲜红薯洗净,连皮切成小块。2.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 ......

    大足区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