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提问的具体“能够代表山东戏曲剧种”的哪一个,老漁觉得应该是山东“吕剧”吧,来源于“山东琴书”,发展到“上装扬琴”,又称“化装扬琴”。比如在山东的电视节目上很难看到吕剧,何况外地,虽然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甚至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但比起山东其他戏曲剧种“吕剧”的流行也就一百来年的历史,年轻的“吕剧”命名只是七十多年。
1、山东有多少个戏种,排在首位是吕剧吗?
山东省剧种繁多,应该有三十多个,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柳子戏,历史上的东柳西梆的东柳就指的柳子戏,历史悠久,几百年的历史,毛主席称赞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主要流行在以山东的济宁,菏泽,泰安,江苏徐州为中心的五省三十余县。山东的汶上县,郓城县,江苏的丰县,沛县,被老艺人称为柳子戏戏窝,
不过现在风光已经不再,现在全国还剩一个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梆子,也是历史悠久,从明朝中期到现在,四百多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山东菏泽,济宁,泰安以及江苏徐州,豫东,皖北等地,对豫剧影响重大,山东省梆子剧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撤销,不过在济宁,泰安,菏泽,聊城,济南等地仍有许多山东梆子剧团,市级,县级以及民营都有。
吕剧,解放后兴起的年轻剧种,历史不是很长,但在山东省发展最好,主要流行在山东济南,淄博,潍坊,滨州,烟台,青岛等地,柳琴戏,兴起于清末,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山东临沂,枣庄,江苏徐州,皖北等地,在苏鲁豫皖交界处盛行。另外一些剧种,流行范围小,像柳腔,茂腔流行于山东青岛,潍坊,日照一带;五音戏则流行于淄博、章丘一带,
2、山东吕剧为何流行不开?
做为一名吕剧爱好者,同时又是吕剧发源地的广饶人,吕剧的起源,传承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电脑上一搜都很全,只想谈谈目前吕剧的发展状况。首先吕剧做为一个地方小剧种,由于其表现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表现内容大多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大家熟知的《王小赶脚》、《借年》、巜喝面叶》、《小姑贤》等,演员阵容单一,二三个人就能胜任,一般一个家庭吹拉弹唱就全够了,不太适合展示一些阵容强大,场面恢宏的场景,虽然也有如《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逼婚记》等剧目,
据传吕剧最早的表演形式,就是一个毛驴两个演员,主要剧目《王小赶脚》,被戏称为驴剧,相当不雅!又因大多剧目为两人演出,二口吕也,遂称吕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吕剧虽被出外发展的山东人带到了外地,但其地域性很强的唱腔、念白、生活场景限制了它的发展,另外由于政府、文化、媒体等部门在推广宣传方面的不太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在山东的电视节目上很难看到吕剧,何况外地,如果把《我是大明星》,做成《我爱家乡戏》,出几个朱之文之类的明星,利用其明星效应,由其传唱几段有代表性的吕剧唱段,将会有更多的,外地的,男女老少的朋友认识吕剧,喜欢吕剧!再一个就是加大对青少年吕剧爱好者的培养,做到后继有人。目前东营市虽然也有吕剧大奖赛,不少小选手也表现不俗,但总体影响不大,
3、流传在山东的戏曲剧种有二三十个,哪一个才能代表山东?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人口大省,山东戏曲剧种的传统分配却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中国戏剧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四大古剧一说里的“东柳”指的是山东传统的“柳子戏”,在齐鲁大地上,孔孟之乡儒家思想的包容,山东本地的戏曲剧种在区域文化的选择里,首先融汇了中原地区的各路曲剧种,甚至中原地区以外的一些优良的曲剧种。
所以说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在经历了开拓性的远瞻发展,形成了如今的百花齐放的势态,山东各地与中原地区相连形成了以山东省内区域划分的各路梆子,如河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河北梆子以及坠子戏,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还有前面提到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四大古剧之一的“柳子戏”。如果说“哪一个代表山东的戏曲剧种”,老漁以为,在山东还真的有值得骄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