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作为一个有200年的历史省会,有很多历史文化,省里该出资金修复吗。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文物修复、修缮,省里相关部门会出资的,省里是责任主体,省里也有相应的文保经费,按照这个理解,安庆的历史文物古迹,省里该不该出资修复的问题就好回答了。
1、安庆历史上有哪些名臣将相?
安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地方。1.石良石良(1319—1394),号松颜,安徽宿松县九姑乡杜溪村人,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天资果勇,智略老成”。2.张廷玉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3.朱邑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1],西汉官员。朱邑初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数年后升任卒史(官署中的属吏),朱邑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
汉昭帝时,朱邑被举荐担任大司农丞,汉宣帝时,升任北海太守。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政绩、品行第一,入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是朝廷重臣,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去世。4.陈武陈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
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部下任职。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战役中,张辽奇袭孙权,陈武战死,孙权对此十分哀痛,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5.周本周本(861~937),五代时期吴国名将,周瑜后裔,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
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闻名遐迩,6.钱如京钱如京,字公溥,因崇拜周家潭先师周京,故名如京,安徽桐城人(今枞阳仪山乡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如京幼小受家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初任海盐知县,有一次,因醉鞭打一名差役,深自追悔,称病不出,同僚登门看望,如京自责说:“我本来没有病,只因昨天感情失控,滥用权力,感到十分内疚,所以闭门思过。
2、安庆作为一个有200年的历史省会,有很多历史文化,该出资金修复吗?
谢谢小秘书邀请,安庆作为一个有200年的历史省会,有很多历史文化,省里该出资金修复吗?题目中的历史文化,可能指的是文物古迹,物的东西才有修复的问题,单纯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发展、传承等。按照这个理解,安庆的历史文物古迹,省里该不该出资修复的问题就好回答了,从问题来看,安庆的众多历史文物都是省里该不该出资修缮的问题,这个提问就不讲理了,把地方行政部门的责任都推到省里了,那地方行政部门干什么?历史文物是分级别的,一般把一个具体的文物名称称为单位,文物保护的级别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文物修复、修缮,省里相关部门会出资的,省里是责任主体,省里也有相应的文保经费,但文物在地方,地方行政部门有时也会分担部分经费。作为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责任主体是市里,承担修缮费用是责无旁贷的,当然,根据市里的经济情况,经费不足时也可以向省里提出经费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