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砚台的制作有了显著的发展。真正的砚台爱好者知道,砚台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养和维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砚台养”,水洗砚台只能研磨和水洗砚台大厅,而不能研磨砚台的其他部分,否则容易磨损砚台的表面涂层,甚至损坏雕刻的细节,真正的砚台爱好者知道,砚台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养和维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砚台养”。
1、中国的砚台都有哪些?
【文藏来答】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台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图1汉代镂雕盘龙纹石砚1978年河南省南乐县宋耿洛村东汉墓发掘出土通高12直径32厘米砚台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从收藏和流传及文化内涵方面来说,却居首要地位,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说,
这是由于不仅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数代的缘故,而且砚台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内涵最为丰富。所以,现今社会上“文房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也受到广泛范围也最为,图2汉代灰陶砚高5厘米河南省新郑市出土图3隋代巩县窑白釉多足砚1981年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和义沟村采集高7口径25厘米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其主要功用是研磨彩绘陶器的颜料,图4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砚高6.6长17.3宽10厘米原开封市文物书店移交图4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砚-2其后,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就是砚台的雏形。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有石砚和砚杵,其形制与汉砚基本相同,
砚形成于汉,典籍于史有据。汉代,砚台的制作有了显著的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时期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北朝盛行四足式,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也有圆形三足砚。魏晋时期,出现了瓷砚,其形制多为圆形蹄足,南北朝时,已有双足圆首箕形陶砚,为唐代箕形砚的滥觞。隋唐以后,砚质和砚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名砚名石相继发现,如广东肇庆端石,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并出现了澄泥砚,
图5清代人形灰陶砚通长15.30宽9厘米宋代石砚的主要式样是抄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观。明清时期端石、歙石独领风骚,特别是明末以后,制砚不仅逐渐着重精雕细刻,而且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许多砚已由实用品转为艺术欣赏品,河南博物院作为中原地区一座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的砚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有明确的出土信息和征集地域,是重要的断代标准器,现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砚作以介绍。
图6清青玉荷叶形砚通长11.2通宽9.3厘米图7清青玉蝉形砚长14.5宽9.2厘米河南博物院收藏砚台,从时代上看跨越了汉、隋、唐、宋、清等朝代,从质地上看,包括了石、陶、瓷和玉,从造型上看,包括了圆形、长方形、象生形等,从品类上看,四大名砚中包括了端砚、歙砚、澄泥砚,从装饰上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内涵最丰富,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砚台发展脉络,加上多数砚有详细的出土地点和征集地域,更增添了这些砚的中原地域文化信息,承载着中原文明和历史载体,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重要文化见证。
2、澄泥砚的保养方法有什么?
成木砚应是质量上乘,泥质纯净,泥质柔和,雕刻精美,造型高雅,端氏像学士学位,但身体湿润;社氏像一个冷酷的儒家,从军是清白的;陶砚像闺房,含蓄而温柔;清泥像一个美丽的女人,娇媚而迷人。成泥砚是一种书桌用品,但一旦受到文人雅士的崇敬,便开始作为陪衬守护书房和精神,真正的砚台爱好者知道,砚台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养和维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砚台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