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丁零鲜卑是回鹘,回鹘后裔之一是维吾尔。现在的问题是北魏拓跋鲜卑是什么基因群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魏时他们依然人口占比微乎其微,不要带着狭隘的民族观或地域歧视去看待问题,至于陕西人,他们祖上是中华民族,现在依然是中华民族,更有意思的是拓跋氏很可能是由东罗马返回地羌系,也就是当年走古希腊一分为二,秦体系东归建立亲和波斯印度。
1、周公姬旦是陕西宝鸡人,为什么被洛阳人奉为祖先?
原因很简单,洛阳是周公姬旦修的。《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辅佐周成王一共七年,辅佐第四年时实行分封制,封诸侯,第五年建造了新的都城洛邑,后来叫成周。可见没有陕西人周公姬旦就没有之洛阳,洛阳把陕西人奉为祖先也就顺理成章了。
2、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都让我挺无语的,乱认祖先的现象在现代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谁是你的祖先,这不是小事。这不是拍下脑袋就能臆断的,就好比我一直怼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外来的人,你们究竟有没有严谨地研究,究竟要不要对自己负责?尤其是历史学领域流窜着大批特定搞蛊惑破坏的群体,有一个特定的群体活跃于历史学领域的人数就非常众多。
我不说,估计有的人也能猜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民族历史是需要谨慎认知、严谨研究的。而不是像确认花木兰族属那样,凭借《木兰辞》可汗一词就下结论,哪有那么简单呢?你张口闭口鲜卑,那你就需要研究鲜卑是什么人?是什么父系基因类型?鲜卑是一个单一的血统民系,还是多个血统民系,又或者是一个联盟性、方位性的称呼?你把这些大体搞清楚了,你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比如丁零鲜卑是回鹘,回鹘后裔之一是维吾尔,维吾尔里有一定比例的日耳曼基因R1b和斯拉夫基因R1a。问题就来了,中国人里,尤其汉族里存在这两个基因类型吗?存在有多少?据说所知,汉族里只有微量的斯拉夫基因,并没有日耳曼基因,从文化看,我们又明显发现,维吾尔的蓝白相间服饰在欧洲和日本、台湾原住民以及西南原百濮有关的民系都存在。
这就告诉我们,丁零鲜卑大概率是源于秦代时在接近西伯利亚的大夏,大夏分为黄的大鲧族素冠基因O1和白的日耳曼基因R1b。说白了就是鬼方后裔,这个体系后来演化成西突厥和黄突厥以及鲜卑。西突厥的日耳曼汉代时带着北欧基因l系进入北欧,留下的就是土耳其体系,黄突厥主要是月氏哈萨克体系以及楼兰人。维吾尔属于丁零回鹘也就是鲜卑体系的一种,
秦时鬼方体系被打击和压制,除了去到接近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夏,还有印度河和阿富汗地区的大夏被秦体系里的扫帚星斯拉夫进攻,形成的是斯拉夫基因建立的中古波斯和印度恒河文明。印度河哈拉帕遗址群体则溃逃到了印尼,就是大鲧族后裔,大夏留下的一个黄白综合体是尼泊尔。秦灭导致了乌拉尔和印第安组成的匈奴与汉朝对峙,进而使得依附于秦的羌系与乌拉尔匈奴统一联合了,
汉匈战争又使得游牧的羌系与西伯利亚大夏东方分支联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鲜卑了。我们看今天东北地区民系的基因,很明显羌系基因在各族里占比很大,就是说匈奴入鲜卑后,匈奴人口众多,反而成了主流。而真正的鲜卑丁零回鹘却不是历史上的那些鲜卑,所以我们才能发现室韦鲜卑是羌系北三苗建立的蒙古,所谓黄金家族就是羌系啊,南匈奴都是羌系。
汉武帝收留的金日磾是羌系后裔,其后裔目前保留的道统民俗和数理清晰地反应了这一点,什么慕容、独孤都是羌系北三苗符号,独孤就是毒蛊,根本不可能错。好比南匈奴部姓是苗蛮系被抛弃出九黎后的否定文化,就连泰民系都保留有,比如布依族、布壮等等,这些都破解了。这种情况通过基因的确很难区分祖先是否来源于汉代后的游牧,
因为都是羌系O3基因,无非是殷商周秦时代返回的和汉代以后返回的之区别,源头本身就是一个血统,所以区分不了。目前看北方汉族父系基因中汉族O3比例反而很大很纯,当然,鲜卑里还存在大鲧族体系的O1,比如宇文氏明显属于帝舜大鲧体系的符号,通过这个比例去考察,就会发现,他们虽然有过统治,但对汉族血统影响有限,否则O1基因在北方汉族里占比就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