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做为地名出现是在唐朝,唐朝设立河南郡,后来改为都畿道河南府。河南目前经济情况2017年统计,人口基数全国第三(广东、山东、河南),农业总产值全国第二(山东、河南),河南目前教育情况2017年统计,河南目前陆地交通状况2017年统计,陕西、河南作为省名是在元朝开始出现陕西最早指“陕原”,也指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地区。
1、河南济源这个城市怎么样,能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吗?
河南社会资讯达人,豫州记为您解答。首先,可以明确的表明济源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工业基础深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稳坐全省第二把交椅,那么济源有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可能吗?就目前而言可能性极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北隔太行与晋城相接,南隔黄河与洛阳为邻。西有中条山通运城,东与焦作息息相关,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还曾担任过上古时期夏少康的都城。但济源到今天依然是个小城,1997年才升为省直管县级市,到2005年才升格为18省辖市之一。济源历史是悠久的,但是现代化城市济源还很年轻,目前城市规模依然很小,行政地位为省直管县级市,下辖只有乡镇没有县,但是虽为县级市,却相当于副地级,政治资源倾向明显。
济源的经济发展还是很好的,目前境内有上市公司三家,现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但是济源离国际大都市距离依然遥远,首先济源在交通方面便吃着大亏,没有航空港,没有高速铁路,连火车都不便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济源生活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与大山为伴,可以是一个非常优质的生态之城,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想了解更多河南资讯,欢迎关注豫州记。
2、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为什么现在中原变成了河南?
首先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是偷梁换柱的概念,中原这个概念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与界限,它即不是专指河南,也不是专指关中,它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围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指黄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区域范围内。首先“中原”刚开始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词刚开始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间,“中原逐鹿”这个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时期为区分自己与周边民族,把四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后来周朝继承了这一理念,并通过礼法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强化,认为周朝统治区域内(含各诸侯国)是天下之中,四周则是蛮夷,后来“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领域,认为周文明发达,周人举姿有礼,作事有规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耻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则是未开化的野人,没有文字,茹毛饮血,不知羞耻,住的是帐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为了区分这种文明与野蛮,周人就把周文明称为中原文明,而四周则称为蛮夷。“中原”作为地域概念在古时候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形成也较为漫长,原来是指以河洛盆地为中心的商朝统治区域,后来是周朝统冶区域,包括整个河南、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
这个时期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吴国、越国等长江流域的国家,因此楚国“不服周”,一直向北扩展,占领了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最后加入到中原国家的行列。吴国、越国强盛后也开始参与中原争霸,西方的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到了汉代“中原”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等广大地区,
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是江南地区、川蜀地区、西域地区、漠北地区等。淮河以南统称江南,四川盆地为川蜀,甘肃嘉峪关以西为西域、长城以北为漠北,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是在东晋以后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谢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成立东晋,汉人在回忆追思在北方故乡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词汇,这此词汇广泛出现在晋朝的书藉内,倾注了人们心中的中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