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迁走的四川居民并非寻常,而是大夏旧部。碰巧的是,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四川的生产经济,将江西与湖广之地众多富余的人丁迁移到了四川之地,这些自然是在壮大当地的实力,这里的铁碓臼,其实说的是明初时期的一种军中的旌旗,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
1、朱元璋的老家在哪里?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元朝叫濠州),祖籍江苏沛县城南朱庄,始祖朱期昌1148年北宋南渡迁江宁府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至第七世朱初一(朱元璋祖父)迁江苏盱眙第八世朱世珍(朱元璋父亲)迁安徽钟离(今凤阳县大庙镇)。朱元璋小名“重八”,至朱元璋确是第九代了(如常遇春父常六六,祖父常重五,曾祖父常四三,高祖父常三一,
安徽怀远常氏1157年北宋南渡自南阳镇《山东微山湖北南阳湖中一岛屿,应属滕县。》迁怀,至常遇春是第七世,)。朱元璋的先祖也居住在微山湖西部丰县沛县一带,从北方南迁,也应该在那个年代,凤阳明皇陵所以说,宋室南渡确实是一次人口大迁徙!朱元璋釆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云集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一批淮西猛将,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朱升等一干文臣,确定“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的战略方针,扫清江南群雄后,于1367年10月,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余人北伐中原,席卷大都(北京),直捣元上都开平,于1368年在应天府(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
2、湖广填四川是不是真的,眉山市的人是我国哪个省的人移民过来的?
“湖广填四川”肯定是真的啊,至于眉山市是我国哪个省的人移民,还真不好说,因为移民的时候都是分散移民,四川主要是湖南和湖北的移民最多,所以叫“湖广填四川”,在此科普一下,也许很多人以为“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指的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其实清朝时期的“湖广”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不含广东和广西。明清时期湖南和湖北属于“湖广行省”简称“湖广省”,当时的湖南和湖北有湖广总督,而广东和广西有两广总督,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了。此外,“湖广填四川”的主要移民大多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人口,当然也有其它周边省份的人口,比如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等省的少部分人。以前我也回答过这个问题,有网友说从族谱上看到自己是广东客家人,说明四川也有广东的移民,比如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他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的移民,在其《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其祖籍为广东韶关,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四川南充市仪陇县马鞍场。
3、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人口过亿的山东,其实有很多人祖上都来自四川,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根据《莱州地名志》等记载,山东莱州1068个村中有751个四川移民村,招远市724个村中有33个四川移民村,昌邑县812个村子里,也有129个四川移民村。胶东半岛的古莱州、登州之地,有很多的移民祖上都来自于四川之地,而这些移民,都是明朝初期由朝廷主持进行搬迁的,
明初山东人丁凋零,海防虚弱亟需充实北宋时期的山东地区非常富有,然而在靖康之变后,山东落入金朝之手,从那时候开始,山东与当时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开始急速衰落。宋末与元朝时期,山东之地战乱频仍,田地荒芜,使得人口不断减少,明朝建立之初,山东地区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当时大量被其击溃的敌人退守到山东沿海之地,与日本的倭寇串联,形成北方的倭患。
有了倭患自然需要进行防备铲除,但那时的山东人丁稀少,没有充足的兵源,为了移民实边,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招募移民迁到山东沿海,但效果并不明显,远不如湖广填四川的规模,所以只能另想办法。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