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制造业再升级,就不能不提“新常态”。站在发展的角度,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升级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已经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得到了升级,升级的变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级关键,先补课,再升级变革要素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成败,但就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先补课,再升级更为现实和必要。
1、如何让制造业升级?
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效率;重点尖端技术实现突破。中国的制造业数量巨大,且以中小企业居多,优势是反应迅速、配套齐全,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供应链网络,劣势是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目前依靠的仍然是劳动力的数量和生产时间延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成本在不断地增加,而价格很难提高,这样造成制造业利润的不断缩水,突破这个问题,数字化、智能化是关键,随着5G、大数据及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逐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将减少对人的依赖,一方面降低了人力成本,另外一方面劳动生产率会大幅提升,从效率上将不断刺激制造业的升级。
另外,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仍以低端加工制造为主,在核心芯片、实用型新材料、高端生物化工产品等技术含量高、议价能力强的产业还有不少短板;集中资源,在某几个领域实现制造技术和能力的突破,不但促进未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能同时带起相关配套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上台阶,总之,以科技为先导,从普遍的生产效率、成本上和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重点领域突破上两个方面,横向、纵向齐发力,来实现我们的制造业升级,我们业已形成的制造业优势会更加巩固,由制造业大国发展转变成制造业强国,而制造业的强大,将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
2、怎么理解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又是什么关系?
面对产业升级,制造企业有哪些建议?制造业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进入了产业升级期,关于产业升级这个名词,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认知,有些可能立马会想到“去产能,调结构”,有些则会想起“工业4.0,互联网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业升级?是否只有哪些高大上的“商业新模式”才是制造企业的升级方向?升的是什么?产业升级就是一次“改进和重建”的过程,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其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对于国家来说,产业升级代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产业升级,其最终都需要每个企业的觉醒和参与,针对某个企业而言,产业升级就是质量与效率提高、管理模式改进、技术升级、产业链升级、结构改变。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升级的内容可更直观:效率与质量提升:制造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仍旧追求的目标,也是工业2.0时代最关注的内容,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管理模式改进:即涵盖涉及到工业工程、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模式,也涉及人才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范畴,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技术升级:涉及现有技术升级、新技术研发等活动,属于升级的核心要素;结构改变:涉及客户、产品甚至价值链改变等范畴,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产业链升级: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协作和合作模式的升级或改变,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
站在发展的角度,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升级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已经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得到了升级,升级的变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级关键。继续升级基础或核心要素,企业可能弯道超车,但如果想跨越式成长,企业需要升级的是变革要素,先补课,再升级变革要素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成败,但就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先补课,再升级更为现实和必要。
中国制造企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升级,只是效果可能不尽人意,早在几年前,在揭示了生产制造环节附价值和利润双低的“微笑曲线”理念影响下,众多制造型企业纷纷开始向价值链顶端延伸,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品牌化。但现实中寥寥无几的成功案例从侧面显示出并非所有制造企业都适合这种简单粗暴的升级策略,抛开“微笑曲线”的固有认知,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结论相反的“武藏曲线”,其认为真正丰厚的利润在制造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