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时进入东北白山黑水的多是“登莱”两地的山东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东莱人或者是胶东人,说东北人的祖籍都是“登莱人”会更准确些。如今东北人和山东人有区别的主因是,大多东北人对山东老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因为大多东北人的祖籍都是山东,都是闯关东农民的后代。
1、为什么感觉每个城市的东北人都很多?是东北人特别多吗?
根据有关数据,东三省目前常住人口数量为九千八百五十二万人,其中黑龙江为三千一百八十五万,吉林为两千四百零七万,而辽宁则为四千二百五十九万,三省常住人口数量加在一起近一个亿,如果说全国各地都是东北人,我只能说东北的男人们真的应该管好自己的下半身了,不要到处播种,以免因一时的舒爽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捂脸][捂脸][捂脸]。
2、东北人不是很多都是祖籍山东吗?为什么从方言到文化都和山东有区别?
众所周知,东北三省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山东,但是无论从方言还是文化上,东人和都和山东人有区别,对于许多南方小伙伴来说,对于东北人和山东人甚至傻傻分不清,因为从性格、体型上来讲,两个群体的相似之处太多了。不过,从方言和文化层面上来讲,东北人和山东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导致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如下:1、东北人的山东基因以“登莱”两地为主体现在人们常说的东北很多人祖籍是山东,其特指的是山东的“登莱”两地,即民间常说的“登州府、莱州府”,主要包括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闯关东时进入东北白山黑水的多是“登莱”两地的山东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东莱人或者是胶东人,说东北人的祖籍都是“登莱人”会更准确些,也就是说东北受山东文化、方言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是受“登莱”两地山东人的影响。虽然,“登莱二府”多数时间里都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但“登莱人”远远无法代表山东人的全部,因此,如今东北人和山东人有区别的主因是:东北人继承更多的是山东的“齐国”或胶东基因,而不是山东人的全部基因。
2、东北方言受胶辽官话影响最大“登莱”两地的山东人其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青岛、烟台、威海、大连、丹东等地,原汁原味直接影响到的东北地区主要是大连,而山东还有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这两种方言对东北三省的影响微乎其微,东北方言和山东三大官话区的直接交集,从地域范围上讲还是比较有限的。这是因为东北有自己的东北官话,其起源于“燕代方言区”,
上古的燕也属于“东夷”一支,此后经过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民众的不断融合,形成了特有的语言基础。东北官话最终定型是明清尤其是清末闯关东后,汉满两族语言进一步融合,奠定了现代东北官话的基础,同时吸取了蒙语、俄语、日语等语言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官话。3、东北文化内核是齐鲁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东北地区长久以来是以渔猎、游牧文化为主,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保护龙兴之地,用柳树修筑长城,即民间所说的“柳条边”,不允许汉人出关,对东北三省实行封禁政策。导致人口流失严重,文化荒芜,在漫长的封禁期间,东北文化基本处于“孤岛”状态,也没有什么自我更新能力。清末闯关东对东北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据统计,在闯关东的150余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从22万增加到1841万,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为主体的民众持续向东北三省移民。
3、经常看见山东人闯关东文章,闯关东山东人多,河北人也闯关东,你身边祖籍河北的人多吗?
闯关东山东人居多,河北人也不少,如果按百分比的话,山东人占百分之六十五,河北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大家都知道,山东和河北历史上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局面迫使这两个省的人口闯关东谋生,除清未民初移民之外,在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也有大量山东河北人来东北谋生,特别是六O至六二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间来的最多,这些人一部分参加林业,农垦,煤矿工作,大部分在农村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