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一词,源于古代户籍制度。江湖地区,是古代挂名户籍的源头,古代禁锢人口流动,尽量禁止脱籍,以稳定社会形态,但需要见谅的是,我不是学人口史的,也不是河南人,所以对河南人的来源、变迁、现状不是很了解,回答更不能很确切,古代户籍制度过于严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民间出现了挂名户籍。
1、现在的河南人是古代河南人吗?如果不是哪河南人哪里来?
朋友你好!首先感谢你的邀请。但需要见谅的是,我不是学人口史的,也不是河南人,所以对河南人的来源、变迁、现状不是很了解,回答更不能很确切,但我曾对中国移民史有过涉猎,现仅就所知做以回答,不足之处,请包涵、指教。为说明河南人口的渊源,先说一下河南人口的迁出,在古代,河南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区之一,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的变动在历代不是很剧烈、频发,所以,河南人口的迁出,多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
河南人口的迁出在历史上主要应该有以下几次:1,西晋、东晋之交,西晋末年(316),朝廷发生“八王之乱”,西北少数民族攻灭西晋,晋朝东迁,国都由洛阳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大批中原人口随之迁往南方,其中河南人口占很大比例;2,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发生,安禄山叛军攻占东都洛阳,河南成为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大批河南人口迁往南方,成为“客家人”的祖源之一;3,元朝末年,河南是元军和明军作战的主战场之一,人口大量损失、外迁;4,明朝末年,河南是明军和李自成起义军的主战场之一,因战乱和旱灾、洪灾、瘟疫等灾害,河南人口大量损失、外迁;5,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一定的损失和外迁。
每当人口外迁,河南人口都有不同数量的减少,在社会稳定后,也就有不同数量的人口迁入,当然河南人口的迁入也不止这一个原因,比如商朝、周朝人口的迁入,就是因为政治原因,历史上河南人口的迁入,主要应该有以下几次:1,商朝的迁入。商朝早期,还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部族,约在公元前1320年,商族首领盘庚将国都迁至“殷”即今安阳,从今河北或山东带来一定数量的人口;2,周朝建立,在河南“封建”了卫国、宋国等诸侯国,周朝封建诸侯国,是由受封的国君率领宗族一起到封地建国,随着这些诸侯国的建立,迁入了一定数量的今陕西人口;3,元末明初,明洪武帝朱元璋从山西迁出到了人口,分往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迁入河南的人口大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0%-20%;4,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所损失,迁入的人口应该主要以山西、陕西等邻近地区为主,但规模应该不是很大,
2、为什么古代人称“江湖人士”?
“江湖”一词,源于古代户籍制度。简单说,江,即是指江浙;湖,即是指两湖,江湖地区,是古代挂名户籍的源头。古代户籍制度过于严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民间出现了挂名户籍,古代,人力即是一切。所以古代禁锢人口流动,尽量禁止脱籍,以稳定社会形态,比如说在秦汉时期,想要离开原籍,必须得到“乡啬夫”的批准。
又比如明代,规定“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离乡百里,即验文引,”也就是说,离开原籍百里,麻烦就来了。但是,百姓有出行的需要,如何得到批准离开原籍呢?就要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什么理由最合适呢?就是改动“附籍”,古代户籍,有公民,有私民,有正籍,有附籍。只要你是良籍,也就是自由民,你就可以搞一个附籍,私民,不可以。
公民,即良籍普通百姓,私民,即从属于权势人家的奴仆。正籍,就是正经的籍贯登记,附籍,既可以是正式的,比如流民再就业;也可以是临时的,比如商籍。古代江湖地区,就有一个特殊的附籍,从周代就有了,各朝代的叫法不一样:秦汉时期称“纳粟役”,两晋时期称“佃调”,南北朝和隋代称为“括户”,唐代称为“番匠”,宋代称为“当行”,元明清三代称“匠户”,
这个附籍,包括所有的手工业者及打工者,没有固定的叫法,这个附籍表示的是为国家服役,并且是朝廷认可的流动人口。江湖地区,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劳役,农作、河工、制造业等等,永远是人力不足的,这种附籍,实际上受各种限制都很多,惟一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到处乱跑,是朝廷认可的流动人口,不受离籍限制,于是有出行需要的人,为自己搞一个这样的附籍,打着“为朝廷服役”的幌子满世界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