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昆明市 > 白族民歌,白族较为著名的民歌有等

白族民歌,白族较为著名的民歌有等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5 05:11:00 编辑:昆明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白族较为著名的民歌有等

蝴蝶泉边、洱源西山调、苍山歌声永不落、小心肝等。
你好!我最喜欢:弦子弹到你门前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白族较为著名的民歌有等

2,白族民歌的器乐分类

白族民歌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 白族民歌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民歌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 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 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民歌人民中流传较广。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民歌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白族民歌的器乐分类

3,白族民歌的民歌历史

古代白族民歌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民歌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民歌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民歌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白族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白族民歌的民歌历史

4,白族民歌有那些

  白族民歌根据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大理白族民歌调,剑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  大理白族民歌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  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  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5,白族经典的少数民族歌曲

白族经典的少数民族歌曲如下:  白族歌手(组诗) 苏金鸿〔白族〕  《知音者》  在遥远而古老的南诏部落  奉圣乐曾名动京城长安  而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白乡  一个初夏凉风习习的夜晚  一只美丽的彩凤  在我的视线之上  鸣唱来自天堂的歌谣  谁给予我如此真诚的祝福  又是谁点亮我心灵深处的烛灯  来自南天瑰宝腹地的彩凤  在我的心空飘飞  哦 彩凤 彩凤  一个令人心旌摇动的传奇  歌唱着属于天空和大地的爱情  歌唱着属于历史和现实的故事  如果让我倾听一次歌谣  我能是一个寻寻觅觅的过客吗  如果一次让我沉醉  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撼  与其在寂寞中等待  不如在狂想中追寻  哦 彩凤 彩凤  我的诗歌也许是飘散的赞语  可我孕育许久的情感之雨  正飘落耀眼的珍珠  哦 彩凤 彩凤  哦 彩凤 彩凤  请不要带着歌谣远走他乡  在我春天永驻的心地  已经开遍鲜花与掌声  在我彩云飞扬的旅程  已经弹响三弦与心曲  当歌唱美丽的那一刻到来  拥有的人生必将灿烂辉煌
是的
有小心肝,蝴蝶泉边,螃蟹歌,绕山林。请你采纳
蝴蝶泉边,螃蟹歌,阿达茵,弦子弹到你门前,山花花哟遍地开。同时可以了解下白族霸王鞭。
阿达茵,弦子弹到你门前,山花花哟遍地开。同时可以了解下白族霸王鞭。

6,白族民歌的民歌分类

白族民歌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民歌调”、“剑 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民歌调等。每首大多由八个诗句组成。第一句通常是三个音节的韵头,第二、三句为两个七字句,第四句是一个五字句,第五、六、七句是三个七字句,第八句是一个五字句,故一般简称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从诗段上看,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据说白族调有三十六个韵头,它主要用于每首白族调的开头,起定韵的作用,其余七句即按韵头押尾字韵。句式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句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或七三五、七七七五的,一、三、五、七句的尾字押韵。内容多反映生产、风俗和爱情生活。①大理白族民歌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②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③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与白族民歌调不同之处, 白族民歌小调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叙事歌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白族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民歌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白族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民歌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7,白族民歌有那些

白族民歌根据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大理白族民歌调,剑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  大理白族民歌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  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  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8,白族民歌的民歌文化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在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民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相关链接鹤庆人把唱白族民歌称为“对曲子”,当地谚语有“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的说法。鹤庆白族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曲调哀婉缠绵,语气铿锵,其风格流派自成一类,迥导于其它地区的白族民歌每句字数大多为“七、七、七、五”字的结构(又被称为“山花词”或“大本曲”)。而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段落句式大多为两句或四句的七字句,少部分穿插入八、九字句不等,部分句式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如“(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 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鹤庆白族民歌是一种对口民歌,男女用汉语对唱或夹杂有白语或白语衬词对唱。鹤庆白族民歌在演唱时,大多数为男女即兴发挥演唱,故又称“田埂调”。但很多唱词,却是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经过无数代人不断凝炼升华,形成了相沿到今天有许多段落联句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了千古名句。在鹤庆白族民歌中,以麻雀、秧鸡、白鹤、青蛙、燕子、鸭子、锦鸡、金鱼、骏马等动物作为赋、比、兴表现手法带入词句中的较多,笔者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鹤庆白族民歌中,提到马、马帮和与马有关的章节联句较多,可以说鹤庆白族人民与马帮文化具有解不开的情结。其缘由主要是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由于鹤庆商帮及鹤庆手工业在云南的相对强势,带动了鹤庆马帮的兴盛。在鹤庆白族民歌中,流传有许多与赶马有关的佳句。关于赶马与马的关系有:山高只要马得力,水深只要船行直。形容马帮长年露宿的词句有:赶马三年不歇店,到处丢下冷锅枪。形容马帮行进过程中遭遇不顺的有:赶马就怕球索断,做人就怕死老婆。形容马帮骡子安排选用的有:头骡选上枣骝马,二骡选上菊花青。识途还留老玉眼,十岁出头还健行。……鹤庆白族民歌中之所以出现很多与马帮文化有关的传统歌词,笔者认为是与鹤庆白族传统上受马帮文化影响忒深的缘故有关。历史上,鹤庆长期是滇西北重要的政治、经贸、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中心,溯唐以来, 鹤庆在云南地方政权南诏时设置谋统部、谋统郡;宋代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时在鹤庆设置谋统府,为大理国内八府之一;元代设鹤庆军民路;明代及清代中前期设鹤庆军民府,清代后期为州,但有清一代,滇西北军事机构鹤丽镇设在鹤庆。民国初,鹤庆设县,沿至今。《云南简史》载: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鹤庆商帮与四川商帮、喜洲商帮、腾站商帮为云南境内的四大商帮。由于鹤庆商帮的高度发达,与此并生的鹤庆马帮也就相对强势于其他地区的马帮。清末至民国时期,鹤庆境内各族人民有很多人以从事马帮运输、养马、贩马为业,可以说马帮文化深入人心,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鹤庆白族民歌之中。白族民歌的起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白族民歌的发展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9,谁能告诉一些白族民歌的名字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
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山区半山区的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白族民歌绝大多数是七句或八句为一首的短歌,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上下两阙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如:“翠茵茵/小妹你是启明星/一表人材逗人爱/赛过观世音。//芍药见你红了脸/牡丹见你让十分/只要见着妹一面/ 有病也减轻。”也有第一句不用“韵头”而直接用歌词限韵的,如:“石宝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住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蓝花绿衣裳。//愿变你窗前明镜/愿变你灶后水缸/愿变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各地白族民歌唱词基本一致,曲调则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大理调、 剑川调、西山调、东山调、山后曲等。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内容也十分多样,不 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10,白族民歌的民歌分类

白族民歌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民歌调”、“剑 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民歌调等。每首大多由八个诗句组成。第一句通常是三个音节的韵头,第二、三句为两个七字句,第四句是一个五字句,第五、六、七句是三个七字句,第八句是一个五字句,故一般简称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从诗段上看,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据说白族调有三十六个韵头,它主要用于每首白族调的开头,起定韵的作用,其余七句即按韵头押尾字韵。句式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句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或七三五、七七七五的,一、三、五、七句的尾字押韵。内容多反映生产、风俗和爱情生活。①大理白族民歌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②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③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与白族民歌调不同之处, 白族民歌小调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叙事歌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白族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民歌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白族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民歌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11,白族歌曲特点及代表歌曲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在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民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   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
文章TAG:白族民歌白族民歌民歌白族

最近更新

  • 特长,特长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特长是什么意思2,特长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谢谢3,特长的意思是什么呀4,特长有哪些1,特长是什么意思特长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胜过一般人的能力。词语:特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帛爵,第二集:朝鲜王朝的国家元首

    (2)君主国和贵族的头衔;3古代“雀”;3.出处:据唐代杜佑《通典直馆冯珏》记载,自尧舜夏以来,先后出现了公、侯、伯、子、公五个等级,发音:jué2,爵组词:爵士、爵位、爵位、官爵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小家碧玉的意思,小家碧玉原意是...习语出炉

    小家碧玉原意是...有句古话叫意思,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这个习语会被拿来和淑女比较...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女人,由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同的性格...女士一般气质沉稳,”例:艾伦一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算术平均值怎么算,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2,算数平均数怎么算3,算术平均值怎么算4,算术平均值怎么求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设一组数据:x1,x2,……,xn平均数公式:(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空无一人的意思,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

    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回家乡说明你想家,想念亲人了,希望你忙里偷闲,抽空回家去看看。看一看养育你的父母,看一看家乡的那片土地。思念家乡,情真意切。赤子拳拳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

    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东北三省:黑吉辽主要山脉河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自然环境:冷湿东北平原上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发展农业的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如何养乌龟,乌龟怎样养

    乌龟怎样养放到水里养呗,吃饭、菜、鱼、虾、海螺、包子、水果,夏天注意蚊子小心乌龟挂了。2,乌龟怎么养乌龟食性较广,稻谷、小麦、豌豆、小鱼、虾、昆虫、蜗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瘦金体字,瘦金体是什么意思

    瘦金体是什么意思宋徽宗赵佶的字体,属于楷书的一种,赵佶写出来相当潇洒飘逸,现在画工笔画的人很多都会学习。原为瘦筋体,因为是皇帝写的,于是把筋换成金。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