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昆明市 > 绕三灵,农历7月初8是云南鲁甸的什么节日

绕三灵,农历7月初8是云南鲁甸的什么节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4 10:43:59 编辑:昆明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农历7月初8是云南鲁甸的什么节日

彝族二月八二月八日纳西族白水台赛歌会二月八日白族三月街三月中旬傈僳族刀杆节二月七日藏族端阳节五月五日苗族花山节正月三日彝族火把节六月二十四傣族开门节七月中旬回族开斋节六月傣族泼水节四月中旬白族绕三灵四月二十三日傈僳族赛歌会正月初一至十五纳西族三朵节二月八日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日普米族转山会五月五日
七夕节

农历7月初8是云南鲁甸的什么节日

2,白族绕三灵的节日含义

每年夏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等地的白族民众,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的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在大理有句俗语:“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这句话的意思是,绕三灵要过三天,以史城喜洲为界,廿三日过节的人们向北顺着苍山之麓聚集到苍山五台峰下的神都(庆洞庄的本主庙圣源寺),在这里祈祷或者赛歌,通宵达旦;廿四日,象长蛇阵的人流从神都启程,经过喜洲镇的街道,向南绕到洱海边的村庄,当晚又在这里的本主庙祈祷、赛歌;第三天,人群再继续沿着洱海前进,绕到大理崇圣寺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经过祈祷后,各自归家,节日就此结束。白族绕三灵这里说的绕,白族话叫观,确切的翻译应该是逛才对。就是一路慢行,边舞边唱。在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这个节日也因传说不同而汉译名称各异,有绕山林、绕桑林等等。但是比较普遍的传说是与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关的故事。当然,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出入很大。但是,绕三灵的产生与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且过去它又是群众在栽种前向本主祈祷丰收的仪式。历史上,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种之前,人们必先要向神灵企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另外,这种绕三灵的歌舞活动,实际上也是紧张的水稻栽种之前,人们的一种特殊的游春活动。

白族绕三灵的节日含义

3,白族的什么的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好像没啥白族情人节的说法要是非要算的话蝴蝶泉边,三月街的时候算吧
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白族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绕三灵,白语叫“观上览”,意为“逛三都”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盛会。会期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 届时,洱海周围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浓妆淡抹,排成长蛇阵,第一天从大理城出发,绕到“神都”圣源寺,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第二天绕到“仙都”河矣村金奎寺,祭祀宋大理国国王段宗榜;第三天绕回“佛都”崇圣寺,祈祷上苍保佑、永镇山川、天地安宁,然后在寺旁的马邑村散会。队伍以村为单位,每队前有两位老人手持杨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后面的队伍有的唱调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  白天边走边唱边舞,一路欢歌笑语;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 绕三灵被称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白族的什么的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4,白族绕三灵的历史起源

相传,绕三灵始于唐代,对此,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曾这样写到: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年季春下浣,男妇坌集,始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种之前,人们必先要向神灵企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在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四种传说: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三灵民俗盛会。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据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干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这个节日也因传说不同而汉译名称各异,有绕山林、绕桑林等等,但是比较普遍的传说是与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关的故事。当然,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出入很大,但是绕三灵的产生与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且过去它又是群众在栽种前向本主祈祷丰收的仪式。

5,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白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包括: “绕三灵”——“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白语叫“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绕三灵”的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绕三灵”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节日期间,人山人海,在“三那绕南四绕北”中,歌舞不断;晚上宿营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对歌到天亮;可谓狂欢通宵达旦。 “三月街”——“三月街”又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耍海会”——“耍海会”,又称“捞尸会”,是云南大理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耍海会”的会期长达一个月,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而规模最大的,要数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八月八日的耍海会。是日,周围许多村寨都将花船云集到才村附近的水面,但见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头攒动,船只连绵十几里,观者逾万人。 白族其他独特的节日还有“石宝山歌会”、“本主节”和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6,绕三灵是哪个民族的习俗有怎样的活动

绕三灵是白族的习俗白族有一种传统习俗,相爱的青年男女倘若不能成为结发夫妻,在一年一度的“绕三灵”节日期间,他们可以相亲相爱三天,其族人不得干预!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所特有的情人节,它集结了人类最美好、最浪漫而又最动人的情感,使这一地区的人们没有忧伤、忘却烦恼、摒弃殉情、享受幸福生活! 白族绕三灵——“绕三灵”是云南大理地区白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连续三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歌舞活动。届时,各地村民均着盛装参加,自动成行列队,由两名年长者共执柳枝作为先导,触景生情且说且唱,群众与之唱和,紧跟其后的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等表演队大显身手,热闹非常。此风习由来已久,过去,“绕三灵”的三日中,沿苍山,傍洱海,日行夜宿,第一天宿喜洲附近的圣源(元)寺,第二天宿海边上的河埃城,最后绕到崇圣寺三塔东边的马久邑活动才告结束。据民国年间《大理县志稿》的记载:“二十三、四、五日为绕三灵会,在喜洲圣元寺,居乡人多迷信之,今禁废,神像毁。”如今古风犹存,已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绕三灵”,也叫作“绕山林”,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各说不一。若从活动的时间上看,恰在谷雨、芒种前后插秧的时节,其目的,显然带有歌舞祭神求雨的含义,其形式也与北方的秧歌近似。正如前章所引陆游的《时而》诗所描述,芒种的及时雨有利秧苗生长,当年丰收有望。另外,各队领头人手中的柳枝,在民俗中也带有求雨的含义,它和汉族秧歌的伞头手中的伞与虎撑一样,是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象征,领头人的即兴编唱、插科打诨的作法也与伞头近似。两者仅在于活动的场地与具体形式之不同,如绕三灵还要沿苍山洱海游绕三日,突出了绕庙行香、日行夜宿的特点。 白族道具舞蹈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霸王鞭”都由女子表演,男子则以八角鼓和“双飞燕”配合起舞。双飞燕,用四片小竹板饰以彩带,分握两手中表演,它虽和东北二人转的“手玉子”相同,但舞蹈性更强,名称也很有特色。白旗男子的头巾与服饰形式别致,民族色彩浓郁,舞起八角鼓、双飞燕,其动态形象自然与众不同。八角鼓道具,现在所用的实际上是六角,原来形状如何、后来怎样演变的,是否六角形便于置手中舞蹈,或还有其他何种原因,尚待迸一步考证。至于白旗民间舞蹈受汉文化影响之深远,则是不言而喻的

7,大理金圭寺历史是什么内容历史上这个寺有吗

  历史上真实存在存在这个寺。 金圭寺位于云南旅游景点大理洱海的西岸,为大理苍山万花溪水冲积而形成的一平坝。相传,昔时云南省大理洱海发大水,周围的村庄均被湮没,因该村有“金龟托地”,未遭水患,后建寺叫做“金圭寺”。据从村前云南旅游景点大理洱海边打捞到“归源寺镇国灵天神”的石雕得知,宋大理国时,已建有归源寺,后寺毁改建大理金圭寺。明、清以来香火旺盛,称为“仙都”,为“三灵”之一,如今云南旅游景点大理金圭寺早已毁,村子乃称为“金圭寺”。村内有一本主庙,祀奉大黑天神,称为“黑男安民护国景帝”,传说他是位老僧。云南省大理金圭寺左面有河俟城,村内建洱河神祠。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立《洱河祠碑记》载:河俟城为“大理苍山之足入海最深者,此庙适当其冲也”。云南旅游景点大理金圭寺内奉妙感神机洱河灵帝段赤城,香火十分兴旺。过去说“绕三灵”的路线第一天到云南省大理圣源寺朝拜爱民皇帝,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第二天到仙都大理金圭寺。第三天到佛都崇圣寺,其实第二天是河俟城朝拜云南旅游景点大理洱河灵帝段赤城。第三天到马久邑朝拜保安景帝段宗榜和他的大理白族妻子金花公主后结束。圭寺与河俟城临大理旅游景点洱海,大理沿岸风光优美,又有洱河神祠等庙宇,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绕三灵”的重要地点,对大理观光旅游有一定价值,可供人们游览。

8,白族传统民俗节日绕三灵来源有哪些传说

绕三灵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节日期间,人山人海,在“三那绕南四绕北”中,歌舞不断;晚上宿营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对歌到天亮;可谓狂欢通宵达旦。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绕三灵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形成有四种传说: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三灵”民俗盛会。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思平的先祖段宗膀将军。绕三灵始于何时?清《滇中琐记》中有:  “大理有绕三灵会……相传起源南沼,数千年不能禁止。”  实际,绕三灵的起源乃古社祭之遗风,系桑林之舞。节日里,白族人民穿上盛装,青年男女更不会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大理,列队顺苍山之麓向北喜气洋洋而行,一路上经过的山、水、树林、,村寨、寺庙和宿夜地点是千年前就选定下来的,只要按照这个路线走就行了。每支队伍由两位老人领头;队伍边走边唱歌跳舞,吹奏乐器。第一天绕到五合峰下的庆洞庄的“神都”圣源寺,露宿在寺中、及寺庙周围的草地和树林中。第二天停留在洱海边的“仙都”金奎寺。第三天到了终点站一“佛都”祟圣寺时,便到了分别的时光,人们相约来年再重逢。  领队的两位老者共扶一棵栓红彩、扎纸花、挂葫芦的柳树枝引路,走一步拿柳树枝触地一下。这两位男性老人(也有女性的),头缠包头或罩头巾,手拿毛巾或牛尾巴,当柳枝触地时,挥舞毛巾或牛尾巴跳起植树舞。舞者的头部或顺势而顾,或左右摇摆;身体或俯或仰,含胸、挺腹;脚单腿屈膝小跳,或双腿屈膝颤动,瞬间静时造型为屈膝盘腿或屈膝射燕;跳得热情风趣。跳时还唱呢,一人主唱,一人打趣。老者的优美唱腔,动作诙谐,一扫长辈尊严,仿佛酿d年轻的时候。年青人看了士气大振,歌声更嘹亮、舞姿更疯狂,绕三灵成了白族的狂欢节!跟在老者后面的有吹,唢呐的、有弹三弦的,有摇着扇子唱歌对调的。而最壮观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的舞队。绕三灵舞队的主体,由霸王鞭和八角鼓对舞组成。霸王鞭用竹做成,长约1米,是4个节的空心竹,鞭头有三组铜钱,尾端有二组。八角鼓以木条围边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绷羊皮,直径约18公分,每片木条中间凿约一寸长方孔,内装铜钱二枚,用铁钉固定。  活动时铜钱能碰击发出响声。舞时,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八角鼓的一角对舞;舞蹈中霸王鞭通过杵地脚踢的敲,以及擦身某些部位发出响声;八角鼓在舞中以掌、肩击鼓,嘭嘭有声。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一时心对心、一时背靠背、一时脚勾脚,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渐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从苍山脚下到洱海边,人如流水歌如潮。个个是歌手,人人是演员。边游逛、边歌舞,充满狂欢气氛。第二天经过、喜州街时,队伍被手拉手的白族青年挡住,互相对调,表演霸王鞭和八角鼓舞,吹锁呐、唱杨柳曲。过了一卡又一卡,卡卡都要唱都要跳,还可以走家串户,把绕三灵推向了最高潮。  3天的绕三灵中,有两晚要露宿。夜中,老人在簧火旁弹响三弦,唱起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自己看中的人,到树林深处对歌。不少青年男女在绕三灵中找到了知音,结成了伴侣,成了佳话美谈。这下参加来年绕三灵的人更多,更热闹了!

9,白族有什么舞蹈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舞蹈通过动作的大小,节奏强弱的对比,表演人员由少到多的处理(最多时36人),队形收与放的变化,独道的梗、摆等舞蹈动作及有棱角的舞姿等一系列艺术处理,鲜活的塑造了白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对生活充满着激情的民族形象。

10,白族绕三灵的主要仪式

三灵,指三个地方:即位于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的庆洞村的神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仙都--金奎寺。绕三灵,白语叫观上览,意为逛三都,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又恰值天气和煦,山川秀丽,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老少,都插花戴朵,浓妆淡抹,身着节日盛装。他们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从四面八方赴会。于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绕三灵队伍以村为单位,队伍分为三部分:每队前有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头缠大白包头,身穿雪白对襟衣,着彩色绸裤,脚穿缀有红绒球的彩线凉鞋,打扮得十分风趣,二人共扶一枝杨柳,柳枝上挂一个葫芦,一块彩绸,一人执拂尘,一人执红扇或甩白毛巾,二人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唱词幽默诙谐。中部队伍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有男女舞者数十人,有的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大家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经过的村寨,游人争相购买村民们做的铜钱,象征避邪的太阳膏,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儿小花鞋和小衣服,象征五谷丰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人们把太阳膏贴在额头,把花串等挂在胸前。队伍白天边走边唱边舞,一路欢歌笑语,吹吹打打,兴高采烈,朋友相见叙旧,情人趁机谈情,场面宏大热烈。每到一个村庄,村民还要出来有意阻拦,并推出最优秀的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了,跳够了,才让对方上路。往往出现许多逗笑斗趣,插科打诨的场面,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开怀大笑。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绕三灵舞队的主体,由霸王鞭和金钱鼓对舞组成。霸王鞭用竹做成,长约1米,是4个节的空心竹,鞭头有三组铜钱,尾端有二组。金钱鼓以木条围边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绷羊皮,直径约18公分,每片木条中间凿约一寸长方孔,内装铜钱二枚,用铁钉固定。活动时铜钱能碰击发出响声。舞时,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金钱鼓的一角对舞。舞蹈中霸王鞭通过杵地脚踢的敲,以及擦身某些部位发出响声;金钱鼓在舞中以掌、肩击鼓,嘭嘭有声。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一时心对心、一时背靠背、一时脚勾脚,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渐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绕三灵的时间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共三天。旧时,一路上经过的山、水、树林、村寨、寺庙和宿夜地点是千年前就选定下来的,从苍山脚一直绕到洱海边。在大理有句俗语: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1、第一天队伍第一天从大理城出发,大清早,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各村各寨的白族群众就盛装先汇集于三塔脚下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载歌载舞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圣源寺,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祈毕,就在寺旁的河滩、树林间唱山歌、对调子,跳霸王鞭舞,狂欢娱乐,并在寺内焚香敬佛,念经祈祷。2、第二天第二天一大早从圣源寺出发,全体人员载歌载舞,一路狂欢向洱海之滨河俟村的金奎寺(此为逛南),进行对大理国国王段宗榜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3、第三天第三天从金奎寺出发沿洱海西岸边歌边舞向南而行,直至绕回大理古城的佛都崇圣寺,祈祷上苍保佑、永镇山川、天地安宁,然后在寺旁边的马久邑村散会。在这3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而今,绕三灵,内容已有所简化。

11,白族舞蹈的舞蹈简介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马可·波罗、徐霞客曾到此并写有游记。在绘画、雕塑艺术中,有剑川石宝山的南诏石窟浮雕,《南诏国史画卷》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画卷》、其中,“梵像画卷”绘有三十三个飞天舞人和十七个翼兽形舞神。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南诏王凤伽异从长安把唐玄宗所赠的胡乐和龟兹乐两部带回南诏。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杨嘉明带二百余人的歌舞团去长安献《奉圣乐》,擅长音律的成都节度使韦皋进行加工“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整个《奉圣乐》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奉圣乐》有较高的技巧和优美的舞姿。“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见《新唐书》)《南诏奉圣乐》继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缅甸、印度(天竺)的乐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艺术。唐王朝把它列为十四部乐之一(见《唐会要》)。说明唐时大理地区的歌舞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12,白族少女头上戴的头饰代表什么含义

大理白族姑娘穿着讲究,从她们头上带的头饰帽子上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从帽子上垂下的穗穗代表大理上官的“风”帽子中间一般都是绣着美丽的花朵,象征着下官的“花”帽子顶部白白的帽檐,象征苍山上的“雪”帽子从上方俯瞰,整体形状是月牙状,象征着“月”所以整个头饰代表着大理的“风花雪月”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大理等中心地区白族男子的服饰,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碧江四区一带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对襟衣外,加穿一件长可过膝的麻布坎肩,下着宽裤衩,肩挂一把护身长刀和一个花布袋,项间佩挂数串彩色珠子。大理海东的男子,头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袜和“云头”红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领褂,外面还加穿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系绿丝裤带,挂以麂皮或绣花兜肚。 至于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衣外腰带为多层厚布缝制成硬板带,女孩五岁起系围,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绣花飘带的双层短围腰,或立或行总婀娜多姿。脚穿船形绣花鞋,表示江海无阻一生顺利。邓川一带的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满布银铃的“鼓钉帽”、帽檐高翘的“鱼尾帽”。居住在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的领褂,多为氆氇,袖、脚镶着花边,披着背有七星图案的轻软羊皮。保山阿石寨妇女所穿的对襟衣,前襟齐腰,后襟过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长可及地的围腰。碧江白族妇女的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顶佩十数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围前后镶着三道海贝和珠子的绣花围腰,赤足。大理海东新婚女子的发饰,梳“凤点头”(凤头、凤背、凤翅、凤尾俱全),身着大镶大滚的红绿衣裤;青年妇女也戴“鼓钉帽”。 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则以头顶外罩或蓝或紫或黑的两幅1尺2寸见方的头巾,外沿头缠3丈6尺红头绳,象征一年360天。甸南坝沙河南妇女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象征头顶日月。松桂、北衙妇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头,象征一年24个节令。 20世纪80年代后,西服革履、烫发化妆也在坝区城镇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成年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袱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衣外腰带为多层厚布缝制成硬板带,女孩五岁起系围,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绣花飘带的双层短围腰,或立或行总婀娜多姿。脚穿船形绣花鞋,表示江海无阻一生顺利。邓川一带的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满布银铃的“鼓钉帽”、帽檐高翘的“鱼尾帽”。居住在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的领褂,多为氆氇,袖、脚镶着花边,披着背有七星图案的轻软羊皮。保山阿石寨妇女所穿的对襟衣,前襟齐腰,后襟过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长可及地的围腰。碧江白族妇女的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顶佩十数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围前后镶着三道海贝和珠子的绣花围腰,赤足。大理海东新婚女子的发饰,梳“凤点头”(凤头、凤背、凤翅、凤尾俱全),身着大镶大滚的红绿衣裤;青年妇女也戴“鼓钉帽”。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潇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文章TAG:绕三灵三灵农历月初

最近更新

  • 特长,特长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特长是什么意思2,特长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谢谢3,特长的意思是什么呀4,特长有哪些1,特长是什么意思特长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胜过一般人的能力。词语:特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帛爵,第二集:朝鲜王朝的国家元首

    (2)君主国和贵族的头衔;3古代“雀”;3.出处:据唐代杜佑《通典直馆冯珏》记载,自尧舜夏以来,先后出现了公、侯、伯、子、公五个等级,发音:jué2,爵组词:爵士、爵位、爵位、官爵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小家碧玉的意思,小家碧玉原意是...习语出炉

    小家碧玉原意是...有句古话叫意思,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这个习语会被拿来和淑女比较...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女人,由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同的性格...女士一般气质沉稳,”例:艾伦一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算术平均值怎么算,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2,算数平均数怎么算3,算术平均值怎么算4,算术平均值怎么求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设一组数据:x1,x2,……,xn平均数公式:(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空无一人的意思,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

    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回家乡说明你想家,想念亲人了,希望你忙里偷闲,抽空回家去看看。看一看养育你的父母,看一看家乡的那片土地。思念家乡,情真意切。赤子拳拳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

    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东北三省:黑吉辽主要山脉河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自然环境:冷湿东北平原上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发展农业的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如何养乌龟,乌龟怎样养

    乌龟怎样养放到水里养呗,吃饭、菜、鱼、虾、海螺、包子、水果,夏天注意蚊子小心乌龟挂了。2,乌龟怎么养乌龟食性较广,稻谷、小麦、豌豆、小鱼、虾、昆虫、蜗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瘦金体字,瘦金体是什么意思

    瘦金体是什么意思宋徽宗赵佶的字体,属于楷书的一种,赵佶写出来相当潇洒飘逸,现在画工笔画的人很多都会学习。原为瘦筋体,因为是皇帝写的,于是把筋换成金。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