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昆明市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总结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总结知识点总结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4 13:18:35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八年级物理上总结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

八年级物理上总结知识点总结

2,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包括机械运动、声现象、光的传播、 透镜及其应用、温度计原理、汽化和液化、质量与密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m/s,计算中取c=3×108m/s。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使用方法: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密度: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1、公式:ρ=m/v,m=ρv,v=m/ρ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3,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全部详细介绍

初二物理主要研究声,光,电,要求掌握声光电的性质,概念以及意义。00声:概念,计算题,还有掌握声的特性。00光:是难点。要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色散,重难点是光路图。00电:一定要掌握好,这是初二最重要的部分。00重点是:1电路的串并联的判断,特点。002电流表的使用。003了解短路断路及通路。00还有详细点的:声现象00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00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003.声音的三大特性:00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00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00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00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00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00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00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00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00(2)物态变化00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00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00三读:00○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00○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00○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00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00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00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00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00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00○1沸腾:00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00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00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00○2蒸发:00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00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00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00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00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00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00(3)光现象00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00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00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00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002.光源:00○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00○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00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00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005.光的反射定律:00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00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00③反射角i=入射角r00光的折射规律:00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00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平面镜成像特点:00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00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00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00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00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007.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008.红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的作用。00① 红外线摇控00①杀菌作用00②红外线夜视仪00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00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00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00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00(4)透镜及其应用00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00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00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004.能找出主光轴、焦点、焦距。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全部详细介绍

4,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所有的知识点

物理复习提纲1、物体靠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播不停止2、声音通过气体,团体,液体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物质叫做介质。】在固体中出传播最快3、温度影响呻吟传播的速度4、声以波的形式转播这,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靠空气产生】5、真空不能传声6、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他们的间隔至少0.1秒以上7、速度=路程 8、1km=1000m9骨传导比空气传播要好10、听觉的形成;声波 ~ 外耳道 ~ 鼓膜 ~ 三块听小骨 ~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 听觉神经 ~ 大脑的听觉中枢 ~ 听觉11、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方位,但不能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12、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音调。13、声波传递信息【不改变对方】声波传递能量【改变对方原样】14、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15、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声音的产生 2怎么听到声音 3声音的特性 4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5声音的利用 6光的产生 7光的传播(光速 光源) 8光的反射和折射(入射角和反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9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0光的色散 11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0 12凸透镜和凹透镜 1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1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则 15眼睛和眼睛 16显微镜和望远镜 17温度计 18融化和凝固 19熔点和沸点 20汽化和液化 21升华和凝华 22电荷 23电流和电路 2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5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 26电流的强弱(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7探究串联`并联电流的规律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发声现象发声的振动部位在哪里;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能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的快慢比较;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3、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过程。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三)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2、音色有什么作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物理定义和环保定义 2、噪声的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五)声的利用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3×105k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光的反射 1、熟悉光的反射中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面的位置和之间的关系; 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怎么区分实象和虚像;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光的折射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的可逆性。 4、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析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看不见的光 知道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知道平行主光轴、通过光心、过焦点这三条射到透镜上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偏折情况; 5、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的特点; 3、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的特点; 4、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点;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熟悉整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2、熟练填写下表(透镜成像规律,课本上有) 3、实象与虚象的区别 (四)眼睛和眼镜 1、知道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2、知道如何矫正近视眼; 3、知道如何矫正远视眼。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道显微镜的构造 2、知道望远镜的构造 3、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结构的共同之处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道温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会看温度计并读数; 3、知道0℃和100℃的规定 4、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5、知道体温计,知道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上的不同之处;知道体温计的量程;知道人体正常体温; (二)熔化和凝固 1、了解熔化现象,并知道熔化吸热;了解凝固现象,并知道凝固放热; 2、了解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能将生活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汽化和液化 1、了解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知道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沸腾;能熟练说出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及沸腾的特点; 3、知道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能利用液体的沸点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如分离水和酒精的方法。 5、能利用蒸发吸热的特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6、了解液化的方法;熟练运用液化现象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了解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能举出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的例子,并能简单进行解释。达哥,给个好吧~

5,求初二物理上册所有知识点急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6,各种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重点定律 知识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第一章 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 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 “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 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 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 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它的大小 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还跟介质的 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 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 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 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 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碰到障碍物后 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 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 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 任 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 而又能够想 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 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 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 物体振动→介质 →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 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 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 耳聋, 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 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 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 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 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 ②物体的振动频率 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 ③声音有足够 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 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 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 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 物体振动→声波→头 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 两只耳朵感受到的 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 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 ③对 同一个声音, 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 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 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 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 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赫, 符号为 Hz 3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为超声 波;低于 20Hz 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也就是平常 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 不是声音的大 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 频率不同 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 尺寸和 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 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 的响度越大。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生活 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 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 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 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 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 振幅 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 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 即音质。 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 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 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 噪声是发声体作 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 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 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 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 乐音是 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 波形是规 则的; 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 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 (符号是 dB) 为单位来 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 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 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 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 眠, 声音不能超过 50dB, 为了保证工 作和学习, 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 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 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②空气等介 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 心里危 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 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 刺耳难受, 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 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 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 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 像晕船似的; 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 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 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 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 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 包括超声, 次声等; 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 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 超”。用超 声波检查身体时, 由于人体各部分器 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 利用计算 机图像显示设备, 可以清楚地将人体 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 根据 图像, 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 的位置了, 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 害。这一点不同于“X 光” 二:声与能量 要点: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 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 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 外 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 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 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 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 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 度, 用字母 c 表示: c=3×108 m/s 光 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 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 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 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 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 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 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 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 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 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 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 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 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 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 两角不等 (空气中角大些) 折射现象: 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 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 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 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 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 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 三原色:青、黄、品红 透明物体的 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 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 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物体温度越 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 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 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 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 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 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 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臭氧可以吸 收紫外线, 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 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 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验钞 机、 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 人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身体对钙的 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 处。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 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 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 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 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 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 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 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 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 来说是虚焦点, 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 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 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 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 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 f<u<2f 倒立 放大 实 投影仪 u=f 不 成 像 u<f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 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 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 视距离为 25cm。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 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太 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 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晶状体 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 该带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度 焦度=1/f 9. 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物镜相当于照相 机镜头。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 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 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 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 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 使用时注 意: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 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 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 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 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 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 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 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 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 晶体。 4.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 热, 液化放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 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 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 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 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 缩体积。 6.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 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1.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 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 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丝绸摩擦过 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 库仑 (c)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 e=1.6 ×10—19 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通常情况下原 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 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 得到电子就显负电, 失去电子就显正 电。 3. 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 向移动形成电流。 正电荷定向移动方 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电源是提供电能 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导线连接电 路作用。 4.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 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 , 在电源内部: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 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 中没有电流, 用电器不能工作。 短路: 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 源两端。 6.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 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金属靠自由电 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 电。 7.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 I 表示。 A) 单 1A=1000 m A 1m A=1000uA 8. 电流表使用注意 (两要两不要) :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 “+”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 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 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 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 的两端。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 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 若不指零, 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 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 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八年级物理那么简单,有必要吗

7,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重点 考点 知识点 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计 (1) 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 量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4) 分度值:一个最小小格代表的值。 (5) 最基本注意点: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温度的高低: (1) 摄氏温度:符号为t,单位符号℃,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 (2) 正常人的体温是37℃。 3体温计: (1)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水银收缩时,缩口水银首先自动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故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 (2)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待示数稳定后再读书。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提醒: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水结成冰属于凝固。 提醒: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有固态变成液态;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2)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练习: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是( C ) A海波、石英、玻璃 B食盐、萘、沥青 C海波、冰、水晶 D松香、玻璃、沥青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熔点)不变。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从外界吸热。 (2) 非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3) 晶体凝固特性:凝固过程放热,温度(凝固点)保持不变。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不断向外界放热。 (4) 非晶体凝固特性: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现象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如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了一会变干了;湿衣服经过太阳的照射变干了等。 (2)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如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烧开水时常看见的“白气”等。 2沸腾现象 (1)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 沸腾的条件:①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②液体沸腾时要保持沸腾,必须对液体加热,但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不升高。 3蒸发: (1) 蒸发的条件:在任何地方,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 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便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流动的越快,蒸发越快。 (4) 控制蒸发快慢的方法:加快蒸发: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减慢蒸发:采用相反措施。 (5) 蒸发有制冷作用:蒸发式吸热过程,会导致液体和自身温度降低。 练习: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C )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B给墨水瓶加盖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把新鲜的柑橘装入塑料袋 4液化 (1) 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2) 液化时要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则放热。 5液化现象的判断 (1)“白气”“雾”是液化现象。如: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雾,是放热过程。 (2)“汗”是液化现象。如:自来水管表面上挂有一层水珠,是放热过程。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现象: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如舞台上笼罩的白雾,是由于干冰遇热升华变为气体。升华吸热,使附近空气中的水汽化为小水滴——白雾。 2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如冬天树枝上的“雾凇”现象,窗户的内表出现冰花现象等。 3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判断 (1) 判断是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关键看是不是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或者看中间是否经历了液态。若经历了液态,则一定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 (2) 若题干的文字表述中含有霜、雪、冰花、冰晶、雾凇等字样,则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华。一般来说,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物质的性质,也就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根本属性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凡是能用量表示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用L表示。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中是米。用符号m表示。 长度单位是人们规定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自己的一套长度单位,这些单位各不相同。1791年法国决定把通过巴黎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叫“米”,并制了一个标准米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局,陆续被许多国家采用。 1983年采用激光来更准确地复现米的长度,1米是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路径,这个精确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1mm(微米)=1000um(纳米) 1um=1000nm 1nm=10A(埃) (3)如果我们要准确测量长度,首先应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即看量程和最小分度是否能达到要求,其次,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使用时,要把刻度尺放正,使刻度贴近被测物(紧靠) ②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若没零刻线,从其它刻线量起,注意减去刻线前面的数字)。 ③对齐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尺垂直(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④最后,正确读数和记录,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带好单位。即结(4)测量结果要求:“准确值”“一位估计值”“单位”。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注意误差与错误是根本不同的。 2、体积的测量: ①如何测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算出它们的体积。 ②怎么测液体体积呢?要用量筒和量杯: 使用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为什么液面 会有凸凹之分,请同学们课外去查查资料)。 读数时要仔细,正确进行记录,注意带单位。 ③对于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如小石块,金属块怎么测? 用量筒或量杯,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固体的体积。 3、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物体,它们所含物质有多有少。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尽相同。为了概括表示物体的这种共同性质引入了质量这个概念。 (1)、质量: ○1定义: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用字母(m)表示; ○2所含物质多,质量大,所含物质少,质量小,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大小就必须有个标准,即要确定它的单位质量。人们规定:1升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台秤、磅秤、电子秤、杆秤,还有实验室用的物理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使用托盘天平前先要进行调节,使它成水平平衡状态。当我们要测一个物体的质量时,要先调节后测量。调节方法: ①水平放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位置,放好后不再移动。 ②游码归零:用镊子把游标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 ③调横梁平衡:调平衡螺母,若右边沉,平衡螺母向左调,反之,向右调,使指针静止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才标志横梁水平平衡。 注意:平衡后,左右盘不可交换位置,平衡螺母不可再调。 ○4左物: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 ○5右码:我们需要估测一下物体的质量,先用镊子夹取大的砝码,放在右盘中,再加小的砝码。 ○6移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动幅度(格数)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度线上,这就又平衡了。 ○7读数:此时物体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标尺上的读数相加。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称为运动。 ? 参照物: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叫参照物 二、(1)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 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 加速运动:运动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 ? 减速运动:运动越来越慢,速度越来越小 ?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都叫做变速运动,与之相对的就是匀速运动。 ? 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3)相对速度 两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1、v2,当两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 v1+ v2;两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差,即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要通过媒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液体和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有反射回来的现象,要学会利用回声测距、测深度的道理、学会计算。但要注意:时间往往给的是声音一次来回时间,求距离往往是发声物到某一目标的单程距离,因此要把时间除以2,这点在计算中有些同学常常疏忽大意。 二、音调、响度、音色 1、声音的高低用音调表示。女高音就是音调高男低音就是音调低。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频率高,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2、响度反映声音的大小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3、音色也叫音品,是发声体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 三、噪音 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分贝 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可以下方面着手: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处减弱 3、在耳朵处减弱 练习 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有一座山崖,现在汽车以43.2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设声速为340米/秒) 解:汽车速度:v=43.2千米/时 =12米/秒 声速v2==340米/秒 2秒钟内汽车前进距离: S1=v1t1 声音通过距离 S2=v2t 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为: =(v2-v1) =(340-12) 米 =318米 答:…… 第五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1.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等恒星,萤火虫、水母、灯笼鱼等;常见的人造光源有:发光的电灯、蜡烛、火把、发光的荧光屏等,而象月亮、反光的镜子、抛光的金属是靠反射发光,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和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真空中光速最快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3×108 m/s = 3 ×105 k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四分之三,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三分之二。 3、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打靶时“三点一线”、激光准直等。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说明了 光是沿直线传播 的。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此方法是模型法)。 4.光年是 长度 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 9.46×1012千米。 二、光的反射 5.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为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两种。它们都遵守 光的反射定律。 6、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法线平分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7.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 A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B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8.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它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了 反射 ,它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射了 漫反射 。 9.平面镜成像特点有 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虚像、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 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 11、平面镜的作用有 成像 、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12.凸面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 作用。常见的凸面镜有: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等,常见的凹面镜有: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等。 三、光的折射 1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叫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 靠近 法线,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远离 法线,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空气中角度较大) 14. 光的折射规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某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E 、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15.生活中:由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虚像比实际物体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现象。例: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 虚 象,比鱼的实际位置高。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 高 。即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物体变小(浅),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物体变大(高)了。 常见的折射现象还有:海市蜃楼 水中筷子弯折 群星闪烁 早晨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等 四、光的色散 16、白光是一种复色光,将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色散。 17、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 七种 色光,色光向三菱镜的底边偏折。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 18.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能量的辐射 是红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人眼看不见的光 是紫外线。 19.红外线主要作用是 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 升高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被测物体的 形状 、 特征 ,这就是红外遥感。其他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热谱图、遥控器。 20.紫外线主要特性是 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能 杀菌消毒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进行防伪,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病。太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上部的臭氧层吸收。 2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2.天空呈现蓝色、汽车雾灯选用黄灯、清洁工穿黄色的工作服等都是因为光的散射。 23、折射现象中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一、透镜及其实例 1: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2、基本概念: 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光心:通常情况下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3、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4、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结构角度: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对光的作用角度: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成像的角度: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6、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放大镜要靠近物体。 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火柴 2: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又叫“三心等高”,目的是为了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成像正倒,虚实的分界点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越近焦点像越大。 4:能够画出物体处在不同区间所成像的光路图。(作业本画过) 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三、眼睛与眼镜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瞳孔相当于光圈;眼睑相当于快门。 2.近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长,因此远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短,因此近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从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需戴凸透镜调节; 4.正常眼睛近点是10cm;远点是无限远;明视距离是25cm。近视眼近点变短,远视眼变长。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3、视角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4、望远镜的物镜比瞳孔大得多,这样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5、天文望远镜还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文章TAG: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八年八年级年级

最近更新

  • 特长,特长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特长是什么意思2,特长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谢谢3,特长的意思是什么呀4,特长有哪些1,特长是什么意思特长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胜过一般人的能力。词语:特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帛爵,第二集:朝鲜王朝的国家元首

    (2)君主国和贵族的头衔;3古代“雀”;3.出处:据唐代杜佑《通典直馆冯珏》记载,自尧舜夏以来,先后出现了公、侯、伯、子、公五个等级,发音:jué2,爵组词:爵士、爵位、爵位、官爵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小家碧玉的意思,小家碧玉原意是...习语出炉

    小家碧玉原意是...有句古话叫意思,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这个习语会被拿来和淑女比较...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女人,由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同的性格...女士一般气质沉稳,”例:艾伦一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6

  • 算术平均值怎么算,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2,算数平均数怎么算3,算术平均值怎么算4,算术平均值怎么求1,算术平均数是什么公式是什么设一组数据:x1,x2,……,xn平均数公式:(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空无一人的意思,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

    梦回家乡空无一人什么意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回家乡说明你想家,想念亲人了,希望你忙里偷闲,抽空回家去看看。看一看养育你的父母,看一看家乡的那片土地。思念家乡,情真意切。赤子拳拳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

    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课后反思录东北三省:黑吉辽主要山脉河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自然环境:冷湿东北平原上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发展农业的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如何养乌龟,乌龟怎样养

    乌龟怎样养放到水里养呗,吃饭、菜、鱼、虾、海螺、包子、水果,夏天注意蚊子小心乌龟挂了。2,乌龟怎么养乌龟食性较广,稻谷、小麦、豌豆、小鱼、虾、昆虫、蜗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

  • 瘦金体字,瘦金体是什么意思

    瘦金体是什么意思宋徽宗赵佶的字体,属于楷书的一种,赵佶写出来相当潇洒飘逸,现在画工笔画的人很多都会学习。原为瘦筋体,因为是皇帝写的,于是把筋换成金。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 ......

    昆明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