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南阳是楚国的发祥地是有根据的。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是一个省的概念,管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河南部分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那一次的南阳之行也就让我记住了南阳,南阳的美好的印象就留在了我的心中。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是指现在河南的南阳吗?
当然了,从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设襄阳郡以后,不仅汉水南岸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连汉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属于南阳郡了,唐代更不用说了。除了白痴,谁还会把襄阳称为南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去南阳开会,襄阳人还能腻腻歪歪说这个南阳是隆中吗?在隋唐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南北割据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将诸葛亮作为“光复中原”的楷模,北方民众和官员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强了对“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诸葛庐的认知和回归,
由于唐代南阳与襄阳已不存在汉水为界的问题,宛县已改名为南阳县,今隆中地区属于襄阳县也不存在任何异议。所以,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
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丁保斋在所编《隆中志》收录的胡曾的《隆中山》两首问题很大了,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
”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按《隆中志》的观点,这两首诗名《隆中山》,肯定是在隆中所作,是在咏吟隆中的孔明遗迹。但第一首诗我们在前文已经引用过,是收入《卧龙岗志》的同为胡曾的诗,南阳所收该诗的名称为《咏史诗•南阳》,这就针尖对麦芒了,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两个名称,两个地点。
肯定是一个真,一个假,孰是孰非?其实,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难解决,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但名称不是“隆中山”,而是“南阳”和“渭滨”。显然,《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
2、河南南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我是东北人,按理说没什么权力去评论南阳的,可是我的网上的朋友还真有很多南阳人,我有个微信群的群主就是南阳人,因此无疑让我对南阳就有了更多的的好感的!还真去过南阳,所以对南阳的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前些年,曾几次去过去郑州,有一次负责接待的朋友恰巧老家就是南阳人,在安排完去了少林寺参观完之后,他说要带我们几个不错的朋友去他们家看看,他就弄了台中型面包车,拉了我们七八个人去了南阳,而他的老家则是在豫西的大山中,所以那一次就去了南阳,进了豫西的大山之中!那一次的南阳之行也就让我记住了南阳,南阳的美好的印象就留在了我的心中!所以看见这个问题也就简单的说了几句,以表示我对南阳的的怀念,及对我那个南阳朋友的怀念之情吧!最后祝南阳的新老朋友们开心快乐,幸福安康,祝南阳更富裕更美好!【社会现象,家庭问题,独家观点,解惑释疑。
3、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是一个省的概念,管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河南部分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宛城,隋以后才称南阳县(简称南阳),诸葛亮时期的史书上也出现过南阳二字,但大家可以看看史书,都写的是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当时宛城算是比较出名所以直接称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