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朝廷没有想迁都洛阳,这只是权宜之计。董卓挟持汉献帝及百官,还有洛阳周边的百姓,迁都长安,这么说吧,可以把这看成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来,洛阳也不安全,还是别往那里迁都了,如果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迁都洛阳,你会不会觉得很吃惊呢。
1、隋炀帝为何迁都洛阳?
看你还问西安人是否不同意,我告诉你,不光西安人不同意,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其他地方的专家学着也不会同意!你这属于自娱自乐,张口就来。隋炀帝登基就贪图享乐,不光修建了洛阳行宫,江都行宫,晋阳行宫,按你这么说,扬州和太原也是隋朝都城了!古代皇帝迁都,都是要发文昭告天下,签署行政命令,而不是皇帝在这个地方住着,这个地方就成首都了,真是荒缪至极,
2、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3、唐朝是哪一年迁都洛阳的?
好好看看中国通史吧,别信那些动不动拿二十四史或新旧唐书说事的人,那些人是拿个棒槌当针用的坏种。唐朝自始至终没有迁都,都在长安,只是中间有个武周政权在洛阳,唐未朱温劫持皇帝至洛阳后不久唐朝亡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发行的《中国通史》中,在唐代一章,专门有二十页介绍唐长安城的盛世华庭,在唐朝,没有那个城市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4、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众所周知,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王朝拟建都于洛阳,比如西汉、北宋等,不少对这些历史也许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迁都洛阳,你会不会觉得很吃惊呢?话说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其来龙去脉,被记录在当时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书中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知府是文悌,
慈禧通过河南省长官给文悌下命令,让他在洛阳勘察地形,修建行宫,以备临幸。《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就是文悌实地考察后写给省里的禀文,在禀文的开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宪台(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当面给了他指示,并交给他一封密函,让他“谨读诵知”。这名宪台在京城时,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见,离开京城时又当面接了懿旨:“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说白了,慈禧之所以想迁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为了不走漏风声,她提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可见已经过深思熟虑,对慈禧的想法,其实这名宪台并不支持。他说:“河南七省通衢四战之地,若迁都于彼,恐非久安万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来,洛阳也不安全,还是别往那里迁都了。听了这话,慈禧很不高兴,耐着性子解释:“非欲迁都于洛阳,不过为暂时之计,使前敌能战可和,免为京师牵制,
”嗯,朝廷没有想迁都洛阳,这只是权宜之计。你作为臣子,别说那么多话,赶紧把行宫建好就行了,这一次,宪台明白慈禧心意已决,只好遵命。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河南知府文悌,文悌心里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儿。文悌何许人也?简单地说吧,因为质疑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文悌被贴上了“保守派”的标签,并被视为慈禧的心腹,
根据《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中的记载,宪台让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问题:何处地基可建行宫?四境之外有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本地储蓄若干?何路可通饷运?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筹款修建?等这些问题都议妥了,再向朝廷奏明。文悌知道这活儿不好干,也不想担责,就提出让朝廷“派督工大员来豫兴修”,结果朝廷谕旨“兴此大工,若一播扬,恐敌人先我而至,必须慎之又慎,密之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