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疆 > 克拉玛依 > 监控硬盘阵列怎么使用方法,监控系统中视频矩阵和硬盘录像机如何连接

监控硬盘阵列怎么使用方法,监控系统中视频矩阵和硬盘录像机如何连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5 07:27:33 编辑:今日头条 手机版

1,监控系统中视频矩阵和硬盘录像机如何连接

矩阵有一个视频分配器的功能:就是1个视频输入2个视频输出,其中一个输出给监视器,一个输出给硬盘录像机,如果矩阵没有这个功能:视频信号在输入矩阵之前,用视频分配器分一下,1输出给矩阵,2输出给硬盘机
这是两种独立设备,这两种设备之间不需要连接也可以正常工作。如果你的硬盘录像机带有环通功能,那就把每一路“视频输入对应的环通输出”接到视频矩阵的视频输入里。

监控系统中视频矩阵和硬盘录像机如何连接

2,磁盘阵列怎么用

00:00 / 01:16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磁盘阵列怎么用

3,视频监控磁盘阵列如何配置

一个硬盤无得选择, 两个硬盤 1. RAID 0 (高效能; 资料保存低安全性, 任何一个硬盤损坏所有资料都会遗失). 2. RAID 1 (一般效能; 资料保存高安全性, 要两个硬盤同时损坏才会遗失). 三个硬盤 RAID 5 (高效能; 资料保存高安全性, 要其中两个硬盤同时损坏才会遗失). 四个硬盤 可选 RAID 0, RAID 1, RAID 5, RAID 10 (要其中三个硬盤同时损坏才会遗失).

视频监控磁盘阵列如何配置

4,磁盘阵列柜如何与监控系统连接

无线网络。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价格较便宜的磁盘,组合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在大型监控系统中,由于监控录像多,储存大,则要用到磁盘阵列。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价格较便宜的磁盘,组合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

5,磁盘阵列怎么用

那要看您想怎么用,自己家用就raid0最好了,速度快,数据吞吐量大,对提高整机性能有很大帮助,其他的阵列模式不适合家用,raid1是保障数据安全性的,相当于备份的效果,raid5需要的硬盘数量就多了,不实际。现在一般的主板都集成raid功能,具体设置可以参照你的主板说明书,但是想raid0,至少得2块硬盘,而且最好是同品牌同型号的,这样兼容性最好,希望可以帮到你。
磁盘阵列(disk array)是由一个硬盘控制器来控制多个硬盘的相互连接,使多个硬盘的读写同步,减少错误,增加效率和可靠度的技术。而把这种技术加以实现的就是磁盘阵列产品,通常的物理形式就是一个长方体内容纳了若干个硬盘等设备,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 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什么是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什么是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什么是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raid 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6,如何设置硬盘阵列

5块盘20T硬盘阵列,硬盘阵列盒子烧了,厂家说给我换新盒子,但是数据没法保存,于是就把硬盘都取下来了邮寄过来,检测一下盘看看有没有问题,然后重组数据试试。 00:00 / 06:08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7,磁盘阵列怎么设置

你做的是RAID1是么?那么也就是说两块硬盘=一块硬盘+镜象盘,你重装了以后RAID系统破坏了,但是由于你做的是RAID1,所以你的数据并未丢失,可以作为一个硬盘使用,但是不要重建RAID,否则会丢失硬盘数据的!
安装raid 我们进行的演示的系统是基于gigabyte ga-7vrxp kt333主板,板载promise mbfasttrack 133 lite控制器,另外使用了2块maxtor(型号:mx6l040j2) 7200 rpm ata/133硬盘,每块容量为40 gb。 . . 设置跳线 安装raid至少需要两块硬盘(视不同的磁盘阵列系统而定,最好是同样型号),ide硬盘线(我们使用的ata/133)和raid控制器。我们使用了两块maxtor (型号 mx6l040j2) 7200 rpm ata/133硬盘,容量都是40gb。 maxtor (型号 mx6l040j2)7200 rpm ata/133 ata/133硬盘线 首先需要做的是配置硬盘的跳线。根据raid控制器手册,所连接的两块硬盘都需要设置为主硬盘。如果你的硬盘是新的,一般都是默认为master状态的,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建议你还是核实一下;如果你其中的一块曾经改动过相关的设置,请参照硬盘上的说明把掉线设置为master。一般的在硬盘盘体的,铭牌上有硬盘跳线说明,如下图: maxtor硬盘铭牌上的跳线说明 因为不同硬盘厂商的跳线设置是不同的,所以一定不要凭主观臆断或者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否则可能会让这个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在大多数情况下,跳线是被默认设置为“cable select”或者“master”的。 cable select设置 固定硬盘驱动器 硬盘的安装当然要根据你的机箱中的空间来决定了,不过建议你在安装两个硬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散热的问题,也就是让两个硬盘不要靠的太近,因为在磁盘阵列中的硬盘即使不使用的使用也不会降低转速,也就说当硬盘在这种方式下工作的时候,会持续的运转。我们这样安装的硬盘: 连接硬盘 同安装普通的硬盘一样,用ide硬盘线把硬盘同主板上的raid接口相连接,连接的时候注意硬盘线的连接方向。一般的是ide线上的红色线条靠近硬盘电源接口: 上图中上面的两个绿色ide接口是raid接口 连接好线缆之后,你会发现更加不利于散热了 在bios中设置 主bios设置 首先需要在bios中开启raid控制器,一般的主板在出厂的时候都是默认开启的。还有的板载raid控制器给了用户把raid控制器做为ide扩展接口的选项。下面就是我们的设置: . . . 在我们使用的主板中的bios中有“onboard promise chip”选项,这里我们选择raid,而不是ata/ide选项 raid控制器bios配置 一般的raid控制器都有一个单独的bios控制界面,在系统启动的时候,会提示你按下ctrl+f可以进入raid控制器bios设定界面--当然这里的快捷键,不同的厂商是不同的,一般都是在系统启动的过程提示给用户的。 第一次进入raid bios,会看到如下图所示的画面: 主界面 选择“auto setup/optimize array for -> performance”就会看到如下界面,这个界面设计的相当友好,其中的“a/v editing”让即使对于riad原理不是很了解的用户,也知道选择这个选项可以用于视频编辑,这个时候在mode中显示的是stripe,也就是raid 0模式。 设置完毕之后,就可以返回主界面了,但是如果你还需要核实一下刚才的举动,可以选择主界面中的“view array”,然后又会看到现在的raid配置情况: 为了保证驱动器都工作在最高传输率模式,我们需要进入“view drive assignments”界面,可以看到现在磁盘设置模式都被自动的设置为udma 6/ata 133模式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请手动设置: 在操作系统中设置磁盘阵列 当然进入系统之后首先需要为raid控制器安装驱动程序,这个一般在主板的驱动器光盘中附带。 windows xp一般会自动的侦测到“新硬件”,然后条出安装向导,这样你可以指定驱动程序的安装目录或者选择到网上下载,一旦驱动程序安装完毕,查看设备管理器就会看到如下的显示: . . . 上图显示promise raid控制器安装的非常正确 驱动程序安装完毕之后,你发现自己依然不能访问已经安装上的 raid磁盘阵列,即使你的硬盘原来都已经分区和格式化过也不行,因为这样重新配置之后你需要通过磁盘管理器对他们重新格式化。所以如果你仅仅想要实验的一下的话,请一定确保你的硬盘上没有什么重要的资料,否则损失将会是无法挽回的。 点击“开始/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磁盘管理”就可以调出磁盘管理程序。这个时候windows自己会告诉你需要对于raid阵列进行初始化,初始化之后,你还需要对于硬盘进行格式化,格式化的时候根据你的需要选择文件系统是fat32还是ntfs。 在磁盘管理器中初始化和格式化硬盘 现在你的raid磁盘系统已经可以正常的使用了,我们建议你最好安装raid控制器所附送的磁盘监视工具。我们的主板上板载的是promise控制器,所以我们安装了主板驱动程序光盘中的“promise fastcheck monitoring utility”,这款工具可以查看磁盘阵列的状态。

8,硬盘阵列有几种方法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1、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目前WINDOWS NT和NET 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 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 2、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一般是Intel的I960芯片,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9,如何设置硬盘阵列

应该是磁盘阵列吧RAID 0就可以 看你做软RAID 还是硬RAID了... 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开机的时候CTRL+A会出现一个类似于CMOS的这样一个界面。在里面添加RAID就可以了。里面会有选择做Raid0和Raid1的选项! 如果不是Ctrl+A的话那么你就在开机的时候注意一下屏幕上的显示内容,应该会有提示的。也可以看一下说明书! 做系统的时候可能会需要按F6来加载这个Raid的驱动。 再给你点补充 自己看吧 希望能看懂 NVIDIA芯片组BIOS设置和RAID设置简单介绍 nForce系列芯片组的BIOS里有关SATA和RAID的设置选项有两处,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菜单内。 SATA的设置项:Serial-ATA,设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这项的用途是开启或关闭板载Serial-ATA控制器。使用SATA硬盘必须把此项设置为[Enabled]。如果不使用SATA硬盘可以将此项设置为[Disabled],可以减少占用的中断资源。 RAID的设置项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载设备)菜单内,光标移到Onboard Device,按进入如子菜单: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选项,光标移到RAID Config,按就进入如RAID配置菜单: 第一项IDE RAID是确定是否设置RAID,设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缺省值[Disabled],此时下面的选项是不可设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选择[Enabled],这时下面的选项才变成可以设置的黄色。IDE RAID下面是4个IDE(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nForce2芯片组是2个SATA通道,nForce3/4芯片组是4个SATA通道。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意图设置,准备用哪个通道的硬盘做RAID,就把那个通道设置为[Enabled]。 设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设置,重新启动。这里要说明的是,当你设置RAID后,该通道就由RAID控制器管理,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里看不到做RAID的硬盘了。 BIOS设置后,仅仅是指定那些通道的硬盘作RAID,并没有完成RAID的组建,前面说过做RAID的磁盘由RAID控制器管理,因此要由RAID控制器的RAID BIOS检测硬盘,以及设置RAID模式。BIOS启动自检后,RAID BIOS启动检测做RAID的硬盘,检测过程在显示器上显示,检测到硬盘后留给用户几秒钟时间,以便用户按F 1 0 进入RAID BIOS Setup。 nForce芯片组提供的RAID(冗余磁盘阵列)的模式共有下面四种: RAID 0:硬盘串列方案,提高硬盘读写的速度。 RAID 1:镜像数据的技术。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阵列组成的技术。 Spanning (JBOD):不同容量的硬盘组成为一个大硬盘。 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介绍 按F10进入RAID BIOS Setup,会出现NVIDIA RAID Utility -- Define a New Array(定义一个新阵列)。默认的设置是:RAID Mode(模式)--Mirroring(镜像),Striping Block(串列块)--Optimal(最佳)。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定义一个新阵列,需要设置的项目有:选择RAID Mode(RAID模式):Mirroring(镜像)、Striping(串列)、Spanning(捆绑)、Stripe Mirroring(串列镜像)。 设置Striping Block(串列块):4 KB至128 KB/Optimal 指定RAID Array(RAID阵列)所使用的磁盘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RAID模式,串列块大小和RAID阵列所使用的磁盘。其中串列块大小最好用默认的Optimal。RAID阵列所使用的磁盘通过光标键→添加。 做RAID的硬盘可以是同一通道的主/从盘,也可以是不同通道的主/从盘,建议使用不同通道的主/从盘,因为不同通道的带宽宽,速度快。Loc(位置)栏显示出每个硬盘的通道/控制器(0-1)/主副状态,其中通道0是PATA,1是SATA;控制器0是主,1是从;M是主盘,S是副盘。分配完RAID阵列磁盘后,按F7。出现清除磁盘数据的提示。按Y清除硬盘的数据,弹出Array List窗口: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按Ctrl-X保存退出,也可以重建已经设置的RAID阵列。至此RAID建立完成,系统重启,可以安装OS了。 安装Windows XP系统,安装系统需要驱动软盘,主板附带的是XP用的,2000的需要自己制作。从光驱启动Windows XP系统安装盘,在进入蓝色的提示屏幕时按F6键,告诉系统安装程序:需要另外的存储设备驱动。当安装程序拷贝一部分设备驱动后,停下来提示你敲S键,指定存储设备驱动: 系统提示把驱动软盘放入软驱,按提示放入软盘后,敲回车。系统读取软盘后,提示你选择驱动。nForce的RAID驱动与Intel和VIA的不同,有两个: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都要安装。 第一次选择NVIDIA RAID CLASS DRIVER,敲回车系统读入,再返回敲S键提示界面,此时再敲S键,然后选择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敲回车,系统继续拷贝文件,然后返回到下面界面。 在这个界面里显示出系统已经找到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可以敲回车继续。 系统从软盘拷贝所需文件后重启,开始检测RAID盘,找到后提示设置硬盘。此时用户可以建立一个主分区,并格式化,然后系统向硬盘拷贝文件。在系统安装期间不要取出软盘,直到安装完成。 剩余的磁盘分区等安装完系统后,我们可以用XP的磁盘管理器分区格式化。用XP的磁盘管理器分区,等于/小于20GB的逻辑盘可以格式化为FAT32格式。大于20GB的格式化为NTF格式
问的好有深度!!你是做Raid0? Raid1? Raid0+1? Raid 10? Raid 5? Raid 6?如果主板支持Raid那么在BIOS里面就可以设置了,参考主板的说明书。如果是另外加的Raid卡,随卡带的说明书里面会有详细的步骤说明的。

10,硬盘阵列是什么样的怎么用

硬盘阵列是固定在机箱内部的,是为了提高磁盘存储性能的,一设定跟普通硬盘一样使用raid简介一.Raid定义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7年提出,最初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同时希望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RAID就是一种由多块廉价磁盘构成的冗余阵列,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可以提升硬盘速度,增大容量,提供容错功能够确保数据安全性,易于管理的优点,在任何一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二、RAID的几种工作模式1、RAID0 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RAID 0可以把多块硬盘连成一个容量更大的硬盘群,可以提高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没有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成本低,要求至少两个磁盘,一般只是在那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才被使用。(1)、RAID 0最简单方式 就是把x块同样的硬盘用硬件的形式通过智能磁盘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统中的磁盘驱动程序以软件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驱动器,容量是单独硬盘的x倍,在电脑数据写时被依次写入到各磁盘中,当一块磁盘的空间用尽时,数据就会被自动写入到下一块磁盘中,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磁盘的容量。速度与其中任何一块磁盘的速度相同,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块磁盘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会受到破坏,可靠性是单独使用一块硬盘的1/n。(2)、RAID 0的另一方式 是用n块硬盘选择合理的带区大小创建带区集,最好是为每一块硬盘都配备一个专门的磁盘控制器,在电脑数据读写时同时向n块磁盘读写数据,速度提升n倍。提高系统的性能。2、RAID 1 RAID 1称为磁盘镜像: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上,具有很高的数据冗余能力,但磁盘利用率为50%,故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关键性的重要数据的场合。RAID 1有以下特点: (1)、RAID 1的每一个磁盘都具有一个对应的镜像盘,任何时候数据都同步镜像,系统可以从一组镜像盘中的任何一个磁盘读取数据。 (2)、磁盘所能使用的空间只有磁盘容量总和的一半,系统成本高。 (3)、只要系统中任何一对镜像盘中至少有一块磁盘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问题时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 (4)、出现硬盘故障的RAID系统不再可靠,应当及时的更换损坏的硬盘,否则剩余的镜像盘也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5)、更换新盘后原有数据会需要很长时间同步镜像,外界对数据的访问不会受到影响,只是这时整个系统的性能有所下降。 (6)、RAID 1磁盘控制器的负载相当大,用多个磁盘控制器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3、RAID0+1 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盘上外,每个盘都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RAID0+1要在磁盘镜像中建立带区集至少4个硬盘。 4、RAID2 电脑在写入数据时在一个磁盘上保存数据的各个位,同时把一个数据不同的位运算得到的海明校验码保存另一组磁盘上,由于海明码可以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将错误校正,以保证输出的正确。但海明码使用数据冗余技术,使得输出数据的速率取决于驱动器组中速度最慢的磁盘。RAID2控制器的设计简单。5、RAID3:带奇偶校验码的并行传送 RAID 3使用一个专门的磁盘存放所有的校验数据,而在剩余的磁盘中创建带区集分散数据的读写操作。当一个完好的RAID 3系统中读取数据,只需要在数据存储盘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块进行读取操作即可。但当向RAID 3写入数据时,必须计算与该数据块同处一个带区的所有数据块的校验值,并将新值重新写入到校验块中,这样无形虽增加系统开销。当一块磁盘失效时,该磁盘上的所有数据块必须使用校验信息重新建立,如果所要读取的数据块正好位于已经损坏的磁盘,则必须同时读取同一带区中的所有其它数据块,并根据校验值重建丢失的数据,这使系统减慢。当更换了损坏的磁盘后,系统必须一个数据块一个数据块的重建坏盘中的数据,整个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RAID 3最大不足是校验盘很容易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对于经常大量写入操作的应用会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的下降。RAID 3适合用于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等。6、 RAID4 RAID4即带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RAID4和RAID3很象,它对数据的访问是按数据块进行的,也就是按磁盘进行的,每次是一个盘,RAID4的特点和RAID3也挺象,不过在失败恢复时,它的难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也要大许多,而且访问数据的效率不怎么好。 7、 RAID5 RAID 5把校验块分散到所有的数据盘中。RAID 5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带区校验块的存放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任何对校验块进行的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的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从而消除了产生瓶颈的可能。RAID5的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不错。RAID 5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但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8、RAID6 RAID6即带有两种分布存储的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它是对RAID5的扩展,主要是用于要求数据绝对不能出错的场合,使用了二种奇偶校验值,所以需要N+2个磁盘,同时对控制器的设计变得十分复杂,写入速度也不好,用于计算奇偶校验值和验证数据正确性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造成了不必须的负载,很少人用。9、 RAID7 RAID7即优化的高速数据传送磁盘结构,它所有的I/O传送均是同步进行的,可以分别控制,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并行性和系统访问数据的速度;每个磁盘都带有高速缓冲存储器,实时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任何实时操作芯片,达到不同实时系统的需要。允许使用SNMP协议进行管理和监视,可以对校验区指定独立的传送信道以提高效率。可以连接多台主机,当多用户访问系统时,访问时间几乎接近于0。但如果系统断电,在高速缓冲存储器内的数据就会全部丢失,因此需要和UPS一起工作,RAID7系统成本很高。10、 RAID10RAID10即高可靠性与高效磁盘结构它是一个带区结构加一个镜象结构,可以达到既高效又高速的目的。这种新结构的价格高,可扩充性不好。11、 RAID53RAID7即高效数据传送磁盘结构,是RAID3和带区结构的统一,因此它速度比较快,也有容错功能。但价格十分高,不易于实现。三、应用RAID技术 要使用磁盘RAID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RAID适配卡,通过RAID适配卡插入PCI插槽再接上硬盘实现硬盘的RAID功能。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在主板上集成RAID控制芯片,让主板能直接实现磁盘RAID。这种方式成本比专用的RAID适配卡低很多。 此外还可以用2k or xp or linux系统做成软raid. 个人使用磁盘RAID主要是用RAID0、 RAID1或RAID0+1工作模式。

11,硬盘阵列有几种方法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1、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目前WINDOWS NT和NET 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 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 2、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一般是Intel的I960芯片,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raid 0、raid 1、raid0+1,raid 5 其中raid5是最好最安全的.但前提是必须要3个硬盘. 支持什么样的阵列要看主板支持不支持. 下面是raid5的设置方法.楼主可以参考一下. 启动硬raid模式: 下面我就要进行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开启主板的硬件raid5模式,将这四个硬盘组成raid5磁盘阵列,富士康这款主板虽然不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说明书竟然是英文的,如果是e文不好的朋友初次使用难免要发晕,我当初也是琢磨半天,又打了富士康公司800技术服务电话,直到把值班小姐问烦了,才搞明白大概其,下面大家就跟我来。先移动光标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回车。 选择onchip ide device,再回车。 选择sata mode,主板默认这个选项是ide,也就是不采用raid模式,现在回车进入设置界面。 移动光标选择raid,然后回车。 启动画面显示,四个物理硬盘已经被主板raid功能识别出来,提示按ctrl-i进入raid详细设置。 进入raid详细设置界面,在main menu界面里选择第一项create raid volume,新建raid卷。 现在进入create volume menu界面,在第一项name里给新卷起个名字,我这里用的是volume0,你也可以用tanghua之类的,移动光标到第二项raid level,选择raid模式,这里有raid0、raid1、raid10、raid5四个选择,我们自然要选择梦寐以求的raid5。 移动光标到disks选项,在这里回车,选择要将那些硬盘加入到这个raid卷里。 我们当然要把已经连接到主板上的四个硬盘都加入进来,选择方式是按上下箭头键移动光标到想要加入的硬盘名称上,然后按空格键,这个硬盘名称的前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三角标记,代表这个硬盘已经被加入raid5。 按回车,回到上一级设置界面,这时看到capacity选项显示了目前4个硬盘组成的raid5磁盘阵列的总容量是698.7g,既不是raid0模式那样是四个硬盘容量之和,也不是raid1那样是四个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而是大约十分之七,这时系统硬盘的传输速率理论上也获得的很大提高,今后如果有某一个硬盘坏了,数据并不会丢失,只需更换一个新的硬盘,即可重新组成raid5,服务器的对外服务不会因为数据丢失而中断,因此说,raid5模式兼顾了raid0模式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大的优点,同时也具有raid1的安全性。 strip size选项保持默认数值即可。 最后,还要将光标停留在create volume选项上,按回车最终确定建立这个raid5磁盘卷。 界面回到最初的main menu,这时看到刚刚建立的raid5磁盘阵列的一些具体参数,status状态显示normal,说明该阵列一切正常,下面是已经加入raid5中的四块250g硬盘的参数。 安装系统: 在光驱里放入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版光盘,开始安装系统,这个装机的朋友就是喜欢2000,死活不要2003,我也没没办法,只好给他装这个古董。开始还顺利,当服务器重启时,及时按下回车,从光驱启动,很快2000的安装界面出现了。 但是如果你一直这么等待直到屏幕停下来时,你会看到熟悉的windows安装界面没有出现,而是提示软件没有发现硬盘!原来,虽然硬件已经组建好raid5,但是想要让windows认可它,还需要安装raid驱动程序,其实这对早期那些偏爱使用scsi硬盘服务器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就是要在开始安装windows2000的时候,根据屏幕提示及时按下f6键,然后用软驱安装raid驱动!对,要用软驱,请看,这就是富士康主板盒子里带的sata raid 的驱动程序软盘。那些认为软驱早已退役,连一个软驱都没留着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要大跌眼镜了,没办法,这当口,你如果没有软驱,什么也做不成。 好在,我还有软驱,连接好它,插入驱动盘。 再次启动windows2000安装程序,在屏幕出现提示你如果要安装scsi或者raid驱动请按f6键时,及时按下f6键,当然这里的提示是英文的,一般人安装windows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到有这个稍纵即逝的小小提示。 在这里提示你如果要安装驱动,按s键,如果不安装按回车,如果要退出安装程序请按f3。 我们当然要按s,系统提示请把驱动软盘塞进软驱a。 系统提示发现软驱上的几个版本的驱动程序,这里选择第一项回车即可。 软驱吱吱啦啦地开始读盘,我真的担心最终什么也读不出来,因为现在的软盘质量太让人揪心了。 总算安装好驱动程序,windows2000安装程序总算进入熟悉的界面,程序检测出一个新的硬盘,提示是否继续安装,如果继续按c,如果退出按f3。无疑,按c。 这个界面再熟悉不过了,系统显示未划分的一个磁盘空间的容量是715410mb,这就是我们用4个250g硬盘通过硬件raid5功能合并成的一个“大硬盘”,windows完全把它视作一个单个的大硬盘了,容量700g的大硬盘啊。 下面的步骤大家就轻车熟路了,选择在c盘上安装系统。 安装完毕,自动重启后,熟悉的windows2000的启动画面跃然而出。 进入桌面后,先用在d盘上点击右键选择格式化,别忘了在这里选择快速格式化,也就几秒种,庞大的d盘就格式化完毕。 选择光盘上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版的安装文件夹,大约340m,复制粘贴到d盘。 拷贝速度挺快,一分钟不到,就拷贝完了,看来raid5的磁盘传输速率确实不错。

12,磁盘 阵列卡的使用方法

在这里,我们以40-60台单服务器使用的promise fast track TX2000为例,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阵列卡,价格不错,性能好,使用方法也同这里站长推荐的TX2。同时考虑到网上D版大多为2000系统,加上篇幅有限,那么这里就仅以2000系统为例。 首先我们把创世纪系统第一个区克隆到C盘,这里的C盘是指你事先找一个普通的IDE硬盘连接在主板上,这个盘可以以后做系统和备份盘,也可以用来把系统克隆上阵列,这个在后面提到。克隆好以后,关机。 我们把TX2卡插到靠近AGP槽的第2或者第4各pci上面,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网卡,尤其是千兆卡冲突,创世纪官方推荐网卡插在第1或者第3、5槽,就是单数槽。据说是避免与软声卡之类的冲突;插好以后,千万不要连接硬盘,否则可能根本不能用。插好卡以后我们进入2000系统,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提示安装驱动,选择下一步以后,提示输入驱动的位置,我们插入PROMISE提供的安装软磁盘,在确定驱动位置的地址兰输入A:\WIN2000,选择下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然后重新启动,还是不要连接硬盘,在进入2000,看到设备治理器的磁盘驱动器下面出现PROMISE DEVICE。这时候说明阵列卡安装成功了。 关机,插上硬盘,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4块40或60G硬盘,因为盘数越多速度越快!TX2000有两个IDE接口,每条数据线带两块盘,主从跳线设置好,和普通的设置方法一样,非凡说明一下,假如你需要用3块盘,那么第3块一定要作为第1个IDE口上面的那个硬盘的从盘。接好以后开机,等系统检测完了以后,阵列卡的BIOS开始工作,并在寻找完硬盘以后提示发现了几个盘,还有题是你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我们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选择地3项创建阵列,就是Define Array,我们以创建RAID 0为例,阵列模式(Mode)选择Stripe,下面的分块选择最大,比如256k,然后下面列出了你目前的硬盘数量,用空格健来选择,我们都选择Y,最后按ctrl+Y保存,在按Y退出,这样阵列就创建好了。接下来就是用sfdisk分区,或者启动系统,用2000的磁盘治理分区也可以。最后就是以区对区的形式分别克隆系统,我想到这一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在sfdisk,2000系统里面,整个阵列被视为一块大小为几个硬盘总和的大硬盘,那么对这个“大硬盘”的操作方法就和操作一盘硬盘的方法一样,就不再多说了。 前面说到的那个系统盘,假如不想要它,只需要一个阵列独立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把它里面的东西克隆上阵列了,应该事先单独给阵列分一个区用于克隆系统,就是C盘,克隆完以后拿掉系统盘,用sfdisk把你刚才克上去的系统区设置为活动分区,并重写MBR引导,最后再主板BIOS设置为从SCSI设备启动就可以了。当然这一步也可以事先设置。 最后非凡提到一点就是掉阵列,这是大家最最害怕的事情,promise会尽力避免这一故障,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做好下面3个要害性的工作: 1,保证使用300W以上的大功率电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33636,因为挂接硬盘的数量太多,普通电源根本不能胜任。 2,最好为每个盘或者机箱配备散热风扇。因为组成阵列以后,每一块硬盘都与同伴同时工作,这样硬盘工作量会加大。 3,务必保证几个硬盘的电源线连接稳定,最好用胶布固定。 4,保证阵列卡插接稳固。 5,最后一点了,就是给服务器配备UPS不间断电源。
在这里,我们以40-60台单服务器使用的promise fast track tx2000为例,这是一种使用最多的阵列卡,价格不错,性能好,使用方法也同这里站长推荐的tx2。同时考虑到网上d版大多为2000系统,加上篇幅有限,那么这里就仅以2000系统为例。 首先我们把创世纪系统第一个区克隆到c盘,这里的c盘是指你事先找一个普通的ide硬盘连接在主板上,这个盘可以以后做系统和备份盘,也可以用来把系统克隆上阵列,这个在后面提到。克隆好以后,关机。 我们把tx2卡插到靠近agp槽的第2或者第4各pci上面,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网卡,尤其是千兆卡冲突,创世纪官方推荐网卡插在第1或者第3、5槽,就是单数槽。据说是避免与软声卡之类的冲突;插好以后,千万不要连接硬盘,否则可能根本不能用。插好卡以后我们进入2000系统,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提示安装驱动,选择下一步以后,提示输入驱动的位置,我们插入promise提供的安装软磁盘,在确定驱动位置的地址兰输入a:\win2000,选择下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然后重新启动,还是不要连接硬盘,在进入2000,看到设备治理器的磁盘驱动器下面出现promise device。这时候说明阵列卡安装成功了。 关机,插上硬盘,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4块40或60g硬盘,因为盘数越多速度越快!tx2000有两个ide接口,每条数据线带两块盘,主从跳线设置好,和普通的设置方法一样,非凡说明一下,假如你需要用3块盘,那么第3块一定要作为第1个ide口上面的那个硬盘的从盘。接好以后开机,等系统检测完了以后,阵列卡的bios开始工作,并在寻找完硬盘以后提示发现了几个盘,还有题是你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我们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选择地3项创建阵列,就是define array,我们以创建raid 0为例,阵列模式(mode)选择stripe,下面的分块选择最大,比如256k,然后下面列出了你目前的硬盘数量,用空格健来选择,我们都选择y,最后按ctrl+y保存,在按y退出,这样阵列就创建好了。接下来就是用sfdisk分区,或者启动系统,用2000的磁盘治理分区也可以。最后就是以区对区的形式分别克隆系统,我想到这一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在sfdisk,2000系统里面,整个阵列被视为一块大小为几个硬盘总和的大硬盘,那么对这个“大硬盘”的操作方法就和操作一盘硬盘的方法一样,就不再多说了。 前面说到的那个系统盘,假如不想要它,只需要一个阵列独立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把它里面的东西克隆上阵列了,应该事先单独给阵列分一个区用于克隆系统,就是c盘,克隆完以后拿掉系统盘,用sfdisk把你刚才克上去的系统区设置为活动分区,并重写mbr引导,最后再主板bios设置为从scsi设备启动就可以了。当然这一步也可以事先设置。 最后非凡提到一点就是掉阵列,这是大家最最害怕的事情,promise会尽力避免这一故障,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做好下面3个要害性的工作: 1,保证使用300w以上的大功率电源,因为挂接硬盘的数量太多,普通电源根本不能胜任。 2,最好为每个盘或者机箱配备散热风扇。因为组成阵列以后,每一块硬盘都与同伴同时工作,这样硬盘工作量会加大。 3,务必保证几个硬盘的电源线连接稳定,最好用胶布固定。 4,保证阵列卡插接稳固。 5,最后一点了,就是给服务器配备ups不间断电源。
文章TAG:监控硬盘阵列怎么使用方法监控监控硬盘硬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