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是部落性质,被灭国就逃亡,只有周人是最终胜利者,站稳了脚跟。河南人说陕西人是犬戎后裔,陕西人说河南是陆浑戎后裔,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并存,洛阳地区行署作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豫西的十四县、两个县级市(三门峡和义马),洛阳市政府管辖五个城市区和郊区共六个县级行政区划。
1、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来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为弃,弃乃帝喾裔。帝喾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阳二帝陵,帝喾与颛顼。史前大洪水,治水弃从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弃后即周人,奉夏作农吏,夏衰失其位,西窜于戎狄。从此不务农,与戎融一体,饮毛与茹血,不用青铜器。即使与戎融,仍遭戎攻击,与戎姻或战,被迫四迁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迈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东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从此战戎狄,周人满底气,战戎屡获胜,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贬低,从此向中原,不断文明习。周人既称臣,却阴谋叛机,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虚。西人会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发终胜利。从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灭商第二年,武王即归西。临终嘱周公,迁都夏后居,河图洛书源,河洛富王气。周公测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营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产遗,九鼎迁新都,天子受殷礼。以应王居中,四贡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称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2、洛阳和三门峡原本是一家人,1986年,为何会出现两市分家?
我是亲历者,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并存,洛阳地区行署作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豫西的十四县、两个县级市(三门峡和义马),洛阳市政府管辖五个城市区和郊区共六个县级行政区划。实际上,一九七二年洛阳市曾短暂管辖过孟津具,后在一九八六年前又管辖过孟津县,新安县和偃师县(当时还不是市),到了一九八六年,上边提出市带县来发展工业,遂将原洛阳地区所辖六个县又分给洛阳市管辖,原临汝县(现汝州市)划给平顶山市管辖,三门峡市升格地级市,辖灵宝,渑池,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卢氏四县和县级义马市,原洛阳地区主要机构迁往三门峡,组成新的地级三门峡市政府办公机构,原县级三门峡市机构改为湖滨区政府办事机构,
3、河南人是陆浑戎的后裔吗?为什么洛阳会有陆浑戎大墓?
河南人说陕西人是犬戎后裔,陕西人说河南是陆浑戎后裔。究竟是什么情况?先秦时代,洛阳有九大胡人,如伊洛戎,泉皋戎,杨巨戎,蛮氏戎,陆浑戎,阴戎等(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洛阳处天下之中,也就是四战之地,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杂柔之地,实属正常。商周鼎革,周人通过分封,河南之地周人姬姓封国最多,仅郑州一地就有十多个姬姓诸侯国,
周平王东迁,陕西人又一次大量东迁。武王灭纣,至今为武王立有塑像,洛阳更是为周公建庙立像,王城广场有周公群雕,气勢宏伟。实质上陕西周人就是河南人的祖宗,千年供奉祭祀不曾中断。(三代是部落性质,被灭国就逃亡,只有周人是最终胜利者,站稳了脚跟,正如苏秉琦教授所说,汤武革命不是继承。——当然这里指文化)秦汉以后,西晋王室内讧,导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首都洛阳被匈奴攻灭,“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就是真实写照,
北魏鲜卑干脆迁都洛阳。五代十国和金,50多年间,有四个胡人割据政权建都河南,北宋被金灭亡,就是靖康之耻,大词人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都凭却,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我回忆这些历史,说明一点,河南历史上是乱世中心,是民族杂居、融合的中心。现代,河南也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