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的历史久,也出现了许多名人,姜子牙就是临泉人,很多人可能因为《封神榜》的影响,以为姜子牙是传说中的人物,其实他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且姜子牙就是临泉人,在临泉也有许多关于姜子牙的遗迹。临泉有一颗千年银杏树,位于城西事迹子处,我是临泉人,下面是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临泉的稿子。
1、姜子牙是安徽阜阳人吗?
中国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关于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没有确凿可信的记载。《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省卫辉市)也;”《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
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历史翻到了公元1958年,阜阳地区临泉县姜寨在挖涎河时,在姜寨集东首二里处的涎河边,挖出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个大字,随后,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许多历史学家首肯。大型工具书《中国县市概况》、《安徽人物大辞典》都记载:姜尚,临泉姜寨人,其实,语焉不详的《史记》还是记载了姜尚关键的一点:姜尚,东海上人。
2、阜阳临泉县怎么样?
我是临泉人,下面是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临泉的稿子,临泉,历史悠久,能追溯到周朝,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在临泉县建立沈子国,秦、汉、魏、晋、唐均在此设县,这在临泉往年的县志上都有记载,时至,临泉依然存在,地处皖西北,与河南省比邻。现如今,临泉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临泉183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着23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县之一,
临泉的人口多,其消费能力非常足,近年来,许多大商场频繁来驻,如大润发,悦城,碧桂园,瑶海城等等,而且最近万达也在临泉商谈圈地,就算再来几个大商场,临泉人也会满足他们的“胃口”。临泉的人口多,这也是临泉的最好的资源,临泉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达几十万,这些在外的劳动力每年带回来的资金与技术也在带动临泉的发展,
临泉县因与河南交界,临泉县的方言文化以及民风应该与河南算是相差无几,在外地打工的临泉人的口音,常常被认为是河南人。哈哈,听口音辨别是哪里人,有时候也不准啊,首先,临泉是个农业大县,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老农民了,这里的农民拥有着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优秀品格。其次,临泉不是有些北方人以为的那种江南般的小桥流水人家,由于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横穿安徽,安徽也分江南江北,而临泉恰恰就是在江北,所以说是可以把临泉划为中国北方了,
其实介绍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吃的喝的玩的必须要说。但是,临泉不像兰州有拉面,重庆有麻辣烫,河南有胡辣汤那样特别拿得出手并且还具有临泉特色的小吃,但如果真的要细究起来,什么葱呀蒜呀姜呀,粉面粉皮粉条倒是非常多,而且质量也非常好,每年都会远销省内外,所以当你坐在店里吃凉拌粉条时,可能就是临泉的东西,哈哈,我刚才说的东西刚好能做一份凉拌粉,
开玩笑开玩笑,其实临泉有是有小吃,像板鸡,卤猪蹄,鸡汤面,杂面条等这些东西,别的地方也有,如果非要说出一点特色的话,那我想它们的味道与外面是不一样。总之,如果你来临泉吃小吃是绝对不会让你饿着肚子的,再说,你去任何一个地方也不会让你饿着,临泉有许多可以玩的地方,老丘堆,就是刚才提到周文王第十个儿子聃季载的陵墓,高约十米左右,因为临泉地处平原,所以我们经常称老丘堆是临泉的“制高点”老丘堆周围聚集许多商贩,所以那一片是非常热闹的,而且现在那里要修建一个湿地公园,因此那里会更是临泉最热闹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