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阳驾崩后,武则天便在洛阳大显身手。武则天和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在洛阳住了许多年,但唐朝(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长安,政府机关一直在长安没有挪地方,洛阳只不过是武则天和张氏兄弟吃喝玩乐的地方罢了,充其量也就是后宫角色,后来武则天被张易之兄弟俩在洛阳挟持,武则天通过飞鸽传书向长安求救,李显、张柬之等人率兵马连夜从长安赶到洛阳去救武则天,张氏兄弟被诛,武则天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把权力交给了李显,结束了她毁誉参半的帝王生活。
1、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李世民才人,做李治皇后,咋说咋别扭!当时,李渊的几个弟弟还在,李世民的同辈人更多,这些人多在长安。武则天承受的精神压力不算小,以残忍手段制裁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后,经常做噩梦。从个人情况看,武则天真是不愿在长安多呆。从自己攫取权利上讲,她希望摆脱李唐老臣,培植自己新人,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阳驾崩后,武则天便在洛阳大显身手。
但她很聪明,只是说洛阳是神都,长安依然是京师,终武则天独立统治的二十一年(684——705),长安,一直是京师,国家首都。都在长安,对于控制西域有极为重要作用,即使如此,武则天由于个人喜好,把行政办公中心放在洛阳,对于吐蕃的不断坐大,进而失去对丝绸之路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不可饶恕的是,她为了自己利益,无辜诛杀或贬谪了大批忠于唐廷的军事将领例如程务挺,裴行俭及王皇后亲属王方翼等等,这对稳定边疆极为不利,
后来的东突厥就不承认她的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她再明显降低京师长安地位,情况可能更差,历史证明:如果长安,与洛阳分两个军事集团,长安总是压着洛阳。征服洛阳是秦始皇东出运兵取胜重要标志,也是李世民)最终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没有选择去洛阳任职的历史考虑。五王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李显回京师执政,中唐以后,东都一直有留守。
2、为什么武则天选择洛阳建都?
武则天在洛阳建都,并将其定为神都,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即与李唐王室斩断关系,并削弱李唐王室的影响力而改朝换代,然而,如同武则天继位之后所做的一切巩固自己权力的努力一样,实际上最后都脱离不了李唐王室。即便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在忠于武则天的朝廷重臣眼中,武则天做皇帝也只是近似代家长的存在,她接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班,而她的儿子最后也必然是未来的皇帝,
而且历史的最终走向也确实是武周政权最终消失,皇帝的位子重新回到了李唐王室手中。洛阳实际上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东都,但李渊建立大唐之后就将东都废置了,李世民继位之后又改为洛阳宫,一直到657年,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三年,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建议下巡幸洛阳,再次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且大肆扩建东都,之后的岁月里,李治在东都执政的时间超过了十年,洛阳和长安几乎同等重要。
李治为什么如此重视东都呢?固然是与武则天的撺掇脱不开干系,更多的恐怕是要脱离关陇集团的束缚,为加强皇权做准备,当然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他曾经的枕边人改朝换代并在洛阳定都,将李唐王室折腾的死去活来。李治最后的日子也是在洛阳度过的,他去世后,其子李显继位为唐中宗,不过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寻到错处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让第四子李旦继位为唐睿宗,
将东都定名为神都正是在唐睿宗初即位的几个月之后,同时改名的还有政府机构和官职等,比如将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原先领宰相之职的官员会在官职之前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到了武周时期,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代表的意思是相同的。武则天将东都改名为神都,又将长安交给刘仁轨镇守,实际上就是将洛阳的地位抬高到长安之上,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隐隐开始向李唐王室叫板,她要建立新政权,她要主宰这个国家,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改朝换代,
要知道,李治生前虽然在洛阳待的时间比较长,但总归还是将长安做为都城,长安才是李唐王室的大本营,各个世家以及权贵也都在长安有各自的势力,武则天不再重视长安,正是为了与这些做个告别,重新在洛阳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即便期间有困难险阻,但总归比在长安建立政权要稳固的多。在武则天的刻意重视下,洛阳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这里,武则天用五年多的时间为称帝做了足够的铺垫,然后在690年的重阳节,被百姓和群臣再三请求登基,甚至当时的唐睿宗也上书要求母亲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