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武清区 > 天津市津灌区,为什么4月26日石津灌区停水了

天津市津灌区,为什么4月26日石津灌区停水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4 05:13:06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4月26日石津灌区停水了

是26日时间观区停水了,是因为水泵坏了造成的,临时停水维修以后就会继续供水

为什么4月26日石津灌区停水了

2,石津灌区公园在哪

  石津灌区公园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与古城西路交汇处路东,南邻石津灌渠,北依太平河,2009年建成开放。园内有天语、地语、人语、滨水等休闲健身广场,其中草木青青、鸟语花香,是茶余饭后、周末假日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该公园是石市有名的水利文化公园,里面有关于我国多条名渠的介绍,以及主持和修建这些工程的历史人物简介。  乘车路线:市内乘8路、85路、旅游10路公交车,石津灌区文化公园站下车。

石津灌区公园在哪

3,石家庄石灌渠津始建于何年

日本侵华时期,侵略者为了掠夺井陉的煤和冀中平原的粮棉资源,试图开挖一条从石家庄到天津的运河,将资源从天津港口运回日本。狼子野心未能得逞,运河刚刚开挖,日本投降,只留下从滹沱河的取水口到石家庄的导水路工程。   1948年石家庄解放,华北人民政府为利用导水路开展灌溉,成立了“石津运河工程处”,设计开挖灌区灌溉工程。1949年5月放水试渠,灌区开灌,当年浇地2万余亩。1950年,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石津运河灌溉工程处”。1953年,与晋藁渠合并,定名为“河北省石津灌渠管理处”。1955年,灌区下放归石家庄专署领导,名称也几经变化,直到1963年收归省水利厅领导,正式定名为“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沿用至今。

石家庄石灌渠津始建于何年

4,中国利用河流灌溉的农业区有哪些

主要灌区黄淮海平原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旱作物主要产区,也是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一地区结合黄河、海滦河、淮河的治理,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在海河、淮河中上游修建了众多水库灌区,著名的如河北省的石津灌区、漳滏河灌区,河南省的鸭河口灌区,安徽省的淠史杭灌区,山东省的峡山灌区等。冀、鲁、豫、京、津5省(直辖市)井灌面积共达800多万公顷(包括井渠双灌面积)占这一地区总灌溉面积的60%以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水稻产区,雨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灌溉工程根据地形和农作物需水要求的不同,大体可分为2种形式:(1)在沿江滨湖的平原圩区,多采取筑堤建闸,提引结合,灌排两用。这一地区是中国大型排灌泵站集中的地方。(2)在江湖两侧的浅山丘陵则以大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并把当地的小型蓄水工程串联起来,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新型灌区,最大限度的把各种水资源综合利用起来著名的如湖北省的漳河、丹江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海南省的松涛等水库灌区。[1] 黄河中上游及西北内陆河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迫切需要灌溉。在沿黄河及其支流的平原地区有很多古老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改造、扩建或重建,灌溉面积和保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其中著名的如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灌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灌区,陕西省的宝鸡峡引渭灌区、泾惠渠灌区、洛惠灌区以及陕西省汾河灌区等。为了解决黄河两岸高台地灌溉问题,近年来还在黄河中上游修建了一些大功率、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甘肃省河西地区主要是引用祁连山雪水灌溉,较大的有疏勒河、西营河、党河、民勒灌区。西南地区这一地区除川西平原外,一般多高山深谷,间以河谷冲积平原,灌区多集中在这些盆地和浅丘陵地区。位于川西平原的都江堰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67万公顷(100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灌区。云南、贵州两省因受地形制约多为中小型灌区。西藏自治区的灌溉工程集中在藏南的农业区,多为小型工程。东北地区东部雨量较多,旱作物在一般年份不需要灌溉。西部地区雨量较少则需要经常灌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灌溉需求也随之增长。东北地区万亩以上灌区共有1000多处,全区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较大的灌区有辽宁省的大洼灌区,吉林省的梨树灌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海、西辽河等灌区。

5,石津运河的一路走来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末的50余年间,灌区发展大致经历了建设时期、建管并重、现代管理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建设时期,主要特点是灌区工程的大规模扩建,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一是1958年大扩建,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35万亩发展到100多万亩。二是1967年开挖军齐干渠、大田南干渠,调整了不合理的工程布局。三是60年代后期在灌区东部地区开挖了排水干沟、分干沟、支沟等300多条,完善了排水体系,同时改按亩征费为以水量征费,使140多万亩盐碱地复归沃土。到1970年,灌区灌溉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同时边建设,边放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效益。上世纪70年代是建管并重时期,主要特点是完善设施、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一方面灌区陆续开展工程配套建设,灌区渠道工程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以1973年出台的《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章程》为标志,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人事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特别是1974年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实现了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管理局作为专管机构,负责灌区日常运营管理。灌区管理日臻完善,工程效益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建渠初的0.3提高到0.48,灌区范围内粮食亩产也有大幅提高,水费实收率长期保持100%。80、90年代是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时期,主要特点是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持续开展机制改革。一是内部经营机制不断推陈出新,从企业化管理、目标管理,到财务包干、承包经营管理,内部改革不断深入,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了增收节支,稳定了渠水市场。二是工程投入渠道逐渐拓宽,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地方政府、水管单位和受益群众共同投入的多主体、多渠道投资体系。三是水价改革小步快跑,经过3次调整和2次保值,单方计量水价由11厘调整到110厘,基本水费由每亩1元调整为2元,为灌区经济步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创造了条件。四是机构改革和基层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单位由15个精简为12个,实行了所站长负责制;改支渠管理委员会为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灌溉站,顺应了市场要求;引进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着手建立用水户协会,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五是确权划界成效明显,对33条国有渠道和74处灌区用地进行确权划界,全部取得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为依法治水、依法治渠和开发利用灌区资源奠定了基础。六是开展多种经营,探索发展之路,先后建立辛集皮革厂、大陆村冷库和灌区第一座水电站——田庄电站,经营多年,取得了一定效益,为灌区两条腿走路积累了经验。七是推广现代管理技术,加强职工培训,逐步将微机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科教兴渠增加了灌区发展后劲。八是对外交流,扩大影响。我灌区是“中国灌区协会”的发起成立单位和副会长单位,为灌区间协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改革开放的20年,灌区深化改革,加强服务,实现了与用水户双赢的良好局面,1994年灌区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1998年达2300万元,灌区内粮食产量提高10倍左右,农业生产长足发展,农民生活稳步提高,受益县市均成为国家重点粮棉生产基地。
文章TAG:天津市津灌区天津天津市灌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