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武清区 > 中国传统书法,中国书法传统的笔法有哪些

中国传统书法,中国书法传统的笔法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30 11:27:14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书法传统的笔法有哪些

笔法:中锋 侧锋 藏锋 逆锋 方笔 圆笔等 民间美术:剪纸 风筝 年画 刺绣 木雕 泥人等

中国书法传统的笔法有哪些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

D
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 )楷书(端庄 ),狂草(奔放 ),(凤舞龙翔 )。

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

3,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字体有哪些

中国古代四大著名书法家,一般是指唐代的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 人们通常说的颜体、柳体、赵体、欧体分别是以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四位书法家的姓来命名的。古代四大书法家的字体(1)欧阳洵:欧体。擅长书体:楷书。书法特点: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2)颜真卿:颜体。擅长书体:楷书,行草。书法特点:楷书规规矩矩,气宇轩昂,行草情溶于艺,艺才生魂。代表作品:楷书——《颜勤礼碑》、《多宝塔碑》;行书——《祭侄文稿》。(3)柳公权:柳体。擅长字体:楷书。书法特点:字态清瘦,特别是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代表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碑》。(4)赵孟頫:赵体。擅长书体:楷书,行书。书法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代表作品: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行书——《赤壁赋》。
欧体柳体颜体赵体王羲之行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字体有哪些

4,中国书法的历史及种类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参考资料: http://www.eeo-edu.com/studyinchina/ZhongGuoWenHua/ZhongGuoShuFa/001.htm

5,中国古代有几种书法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书法的几种书体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6,中国有几种书法

中国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基本分法:楷体 隶体 行体 草体详细分法:楷体、繁体、行书、草书、魏体、隶书、小篆、大篆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7,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

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第一节 笔法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抵” ,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l.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这时手掌要略微竖起,手掌与桌面所形成的夹角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这种方法只宜写小字。 2.悬腕法 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枕靠在桌上,叫悬腕法。这时手掌可略放平,手掌与桌面的夹角要比枕腕时小一些,可写大小在五公分左右的字。 3. 悬肘法手腕与肘均离开桌面,整个手臂悬空,叫悬肘法。这时手掌与桌面的夹角比悬腕法还要小,由于没有任何阻碍,因此可写较大的字。一般站立时书写均用悬肘法,此法手腕与桌面的夹角更小,手腕常自然平覆,这时执笔的手指与掌心的距离已经拉开。取这种姿势写字,可自由地书写各种大小不同的字,根据所写的字的大小,书写时手指、手腕和肘的动作配合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1. 运指法 用手指拨动毛笔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指法”。运指法一般说来宜写小字,通常与枕腕法相配合。 2.运腕法 用手腕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腕法”。运腕法适宜写较大些的宇;一般与悬腕法或悬肘法配合使用。 3. 运肘法 靠肘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肘法”。用此法可以写较大的字,孽窠大字则只能用悬肘法来写,有时还要同身体的运动配合起来完成书写。 一般来说,书家不赞成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书写(除小字外),因为这样写的字容易浮滑,大多数书家赞成"笔笔送到";当然,在运腕与运肘时也并不排斥手指的细微动作。书写是通过指、腕、臂、肘的协调动作完成的,凡事均不能机械生硬地照搬、照抄。 执笔的松紧及用力与否,古今书家常争论不休。执紧者主张“全身力到” (包世臣),执松者主张“把笔轻”(米芾)。若均走极端,必然导致失误。应该是时紧时松,似紧似松,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最终达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心手两意,翰逸神飞的境界。 另外,执笔的高低与书体、书风亦有一定的关系。执笔低,字沉稳,适宜写篆、隶、行、楷;执笔高,字飘逸,适宜与行草或草书。然而,沉稳易于呆板、飘逸易于浮滑。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既沉稳又痛快的境界。 除了手法要正确以外,身法也至关重要。身法一般有坐势和立势两种。坐势除了要做到头正、身直、足安以外,还要注意笔要居中,手臂要向正前方向拉开。立势要两足齐肩分开站稳,身子略向前倾,手臂向前拉开。不管是坐势或立势,身体都要自然放松,姿势要求正确,以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用笔 用笔指使用毛笔的方法,亦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古人对用笔十分重视,元代赵孟俯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 严格说来,用笔分用锋与用毫两个方面,但实际书写时,两者很难绝然分开,它们是若干动作的综合构成,故合而论之。用笔之法包括中、侧、藏露、提按、转折、平移、翻绞等多种方法,同时也包括毛笔在运行时的速度快慢,用笔的节奏,以及用墨的方法。 (一)用锋与用毫  l.中锋运笔 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运笔,亦即接触纸面的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一致。中锋运笔时,由于蓄于笔毛间的墨汁能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因此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充实的笔画线条。蔡邕在《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说的就是中锋运笔。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所书线条能给人一种立体感。但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仍属“中锋”范围,但所书线条薄怯枯扁,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因此,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一旦笔毫已开又到无法调节时,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由于中锋运笔能写出浑圆有力的线条,使其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用笔方法。 然而,同样是中锋运笔,由于书写者行笔的力度与速度的不同,所使用的纸、笔的不同以及水墨的浓淡枯湿,也会写出质感各异的线条来。这种不同质感的线条一般分为“折叉股”与“屋漏痕”两大类。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屋漏痕线条毛涩遒劲,顿挫郁拔,给人以苍劲燥辣的美感。折叉股行笔较快;屋漏痕行笔略慢,并且伴以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颤才能写出内蕴比折叉股丰富的线条。这两种线条都表现了书法的“骨力”,不可偏废。学书者可以选用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线条来表现其不同的风格。屋漏痕线条固然与书写技法有关,但也是书家功力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颤抖、顿挫或扭曲的结果。“做”则俗,这也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 2.偏锋运笔 笔锋在笔画的一侧运行,称为偏锋运笔。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垂直。偏锋运笔时,笔毛间所蓄墨汁向笔尖流淌,而笔却向垂直方向运行,笔尖处的墨汁丰裕,因此笔尖一侧所留下的痕迹就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由于笔毛在纸上所处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不一致,纸与笔毛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墨汁流注不畅,显得滞涩难行,因此在纸上出现时有时无的墨痕,呈犬牙交错、参差枯涩状。由于偏锋运笔所书线条显得残破扁薄,不够丰实完美,故被书家视为病笔。 3.侧锋运笔 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称为侧锋运笔,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 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但是,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当然,是否采用侧锋运笔与所书的字体及书风有一定的关系。明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不过,这亦仅大概而言。”清金农曾自创“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扁如排刷,突破了书家只用中、侧锋运笔的禁区,并自创新貌,就是一个特例。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以变换一下趣味。笔画过于单一纯正反会显得单调。 4.藏锋起收 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称为起笔、落笔或下笔;当完成了某个点画,笔锋离开纸面时称为收笔。 ①藏锋起笔。下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这种起笔方法称为藏锋起笔。因为这种起笔的方向与点画运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称逆锋起笔或“逆入”。藏锋起笔又有方圆之分。藏锋方笔是藏锋起笔后再顿笔方折的结果,藏锋圆笔是藏锋起笔后再提笔圆转的结果。 ②藏锋收笔。收笔时笔锋回到点画内再离开纸面,笔画外不露锋芒,这种收笔方法称为藏锋收笔或回锋收笔。古人云“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即指此。藏锋收笔也有方圆之分,其原理与藏锋起笔中的方笔、圆笔相同。藏锋起收使笔画显得凝重含蓄,篆书纯用此法,隶、楷、行、草等书体也常用此法。 5.露锋起收 ①露锋起笔。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称为露锋起笔,亦称为直下起笔、搭锋起笔。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法极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加强了点画间的联系,故有“侧锋取妍”之说,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于行、草书中,楷、隶书体中也因书家不同的书写习惯而时有出现。 ②露锋收笔。收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的收笔方法称为露锋收笔或出锋收笔。收笔的出锋形式极为丰富,横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竖有悬针、左出、右出之别,其他撇捺和点也都有多种出锋形式。露锋收笔具有增强书作点画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锋的所向可引出下一个点画来,从而加强了点画间笔意的联系和呼应,是传神的极重要的手段。露锋收笔适宜于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但在行、草书中使用尤多。 6.平移 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称为平移或行笔、过笔。平移的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笔毫在平移时可以作直线或弧线运行。 7.提按 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称为提按。提按是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点画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笔画产生粗细变化的关键。提笔画细,按笔画粗,提按造成了笔画粗细的节律变化。 此外,提按过程中的"提笔"还是转换笔锋的关键。随着用笔的逐步完善,对笔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唐代,楷书笔法已趋于成熟,笔画的中锋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锋运笔为主,非有熟练的调节笔锋的技巧不可,这技巧就是“笔笔按,笔笔提”。董其昌曾说过:“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这句话说的就是提笔的重要性。例如,写横画时“欲横先竖,起笔直下”,这时笔锋向上,笔是卧在纸上的;如果往右行,势必出现偏锋运笔。为了达到中锋运笔的要求,必须在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即下笔后紧接着就是提笔,然后转锋,使笔在右行时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一致,成为中锋运笔。可见,提笔是用笔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8.转折 转与折是笔画转换方向的两种形式。 (1)转笔毫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称为转笔。转笔又有平移之转和翻绞之转两种。 ① 平移之转。“平移之转”即笪重光所说的“自转”(见《书筏》:“一画之自转贵圆。”)。自转指毛笔作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部分始终保持不变,以中锋作圆弧形平移,产生质感圆润而匀齐的线条。小篆转笔全用此法,隶、楷、行、草中的一个笔画自身的转动也用此法。 ② 翻绞之转。笔毫作圆弧运行时,接触纸面的毫面不断变化,左右翻绞,在瞬间运动中将中锋、侧锋、偏锋的变化连成一体,从而在翻绞、叠压、皱擦中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其边缘有时光圆,有时毛涩,有时枯辣,有时湿润……具有丰富的韵味和生动的节奏。这一手法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被广泛运用。 (2)折 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这种运笔方式称为折笔。 折笔时侧锋甚至偏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顺势率然直下的结果。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叉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行留”之说做了这样的解释:“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9.换锋 换锋亦有两种类型,即提笔折锋和翻笔折锋。 (1)提笔折锋 用提笔的方法调节笔锋,使原来的中锋线条在折点后仍然保持中锋运行,这种换锋方法叫提笔折锋。这一类型的换锋也有方圆之分。 ①方折。用提笔顿折的方法取得方笔效果的折笔叫方折。 ②圆折。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取得圆笔效果的折笔叫圆折。 运用这两种折笔法,笔毫在运行中虽然经过折点而改变了方向,但毛笔触纸的毫面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基本上还保持在原来的毫面上,这被称为“笔用一面”。此法在多种书体中被广泛运用。 (2)翻笔折锋 在书写过程中,使原来中锋运行的毛笔的某一毫面在折点上作毫面的翻折,使改变方向后接触纸面的另一相对应的毫面继续作中锋运行,这种不用提按而仅作毫面相对方向改变的折笔方法称为翻折法,亦即“锋用八面”。翻折法的效果与方折相似,但一般显得生硬些,不象方折那样效果纯净。但翻折速度快,在行、草书中被大量运用;方折精到,常用于楷书。用笔往往是若干动作的综合构成,除了个别书体如“玉筋篆”基本是单一的中锋运笔外,其他书体的用笔大多为混成的复合运动。在实际书写时,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一种方法,应灵活变通,以得笔法。 (二)墨法 有墨处必有笔,有笔处亦有墨,笔与墨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用墨之法也是笔法的一种辅助手段。古人用墨贵浓黑似漆,苏东坡有墨要黑而又亮,如小孩的瞳仁之说。到了明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家兼画家、画家必书家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在书法领域里逐渐融进了绘画的墨法,以增加书法作品的笔墨情趣。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即一般分浓墨、淡墨、枯笔、涨墨、渴笔。 l.浓墨 浓墨是常见的一种墨法,古人多用此法。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饱满,神采外耀。 2.淡墨 淡墨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中间色,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运淡雅的美感。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 3.涨墨 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然而涨墨之妙,在于保持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又有朦胧的墨趣,使线面交融。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 4.渴笔和枯笔 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作用苍中见老辣。墨法技巧颇多,笪重光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 如果在一幅书作中同时出现枯湿浓淡的变化,可以增强作品的韵律美,这是技法纯熟的表现。不能为变化而变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种墨色效果,否则反而会显得做作俗气http://home.chushan.com/article/article/id/1817
文章TAG:中国传统书法中国中国传统传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