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南有否官话(或雅言、雅语)”。回到题目,如果仅限于河南籍与陕西籍的皇帝,我想其中不会存在语言方面的选择,如果真的有第三地的皇帝存在,我想这个皇帝说的应该是以河南话为主的“中原官话”吧,毕竟河南官话流传的更久远些,不但河南没有,古代我国的任何地方均没有。
1、古代人们都是怎么说话的?
一般来说,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在远古,比如甲骨文、金文时代,因为书写难度相当大,因此书面语肯定比口语简约,节省文字以节省时间、物力和精力,当然可能二者的距离还不像后来那样大,或许相当于现在的日常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的口语的区别,但越到后来,言文分离的距离越大。看扬雄等人的《方言》,就记载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方言词汇,
可作言文当时已有分离的明证。到宋明清时期,不但出现了夹杂口语的大量语录文体的出现,而且出现了白话小说,从中也可看出,在不同的场合,是有言文一致还是分离的区别的。像大臣向皇帝上奏章,里面的文字就文言居多,日常中应当是文白夹杂,不同的人之间程度也不同,士人之间文或许多一些,一般民众与士人之间或许白的比重在加大,到了一般民众,就基本上只是白话了。
2、古代皇帝是说普通话还是说的方言,比如河南的皇帝说河南话,陕西的皇帝说陕西话?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从古中原文化圈开始吧,注意!这里先说的是“古中原文化圈”。古中原文化圈应该指的是五帝时期开始的以郑州新郑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的陕晋冀鲁苏徽鄂川赣等广阔的地区,随着夏商时期的部落制,奴隶制直至商品交换的初成规模,一个新兴的职业“商人”流动于“中原文化圈”之间,因该说在这个时期里的商人除了丰富了商品交流,更是将各地的语言有了最初步的融汇贯通,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普通话,鉴于自夏商开始一直到唐宋,期间的国都多在河南陕西之间存在,其中的存在河南多于陕西,加上受地理条件影响以及区域文化的早期形成,中原官话是以最初的河南话为主,即便后来十三朝古都形成的关中官话也应该属于中原官话的一个组成,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西安有两种语言的存在,一种是陕西话,一种是河南话,即便现在老漁也搞不清西安话究竟是豫语还是秦腔。回到题目,如果仅限于河南籍与陕西籍的皇帝,我想其中不会存在语言方面的选择,如果真的有第三地的皇帝存在,我想这个皇帝说的应该是以河南话为主的“中原官话”吧,毕竟河南官话流传的更久远些,最后再补充一下,随着满人入关后的关外文化的输入,中原文化在这个时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在关内外语言的交融筛选中逐渐的形成了如今的普通话。
3、河南话是古代的普通话吗?有哪些历史考证?
按照题主之题,回答很简单明了,即没有,不但河南没有,古代我国的任何地方均没有。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以来从未推广或有过普通话,提出普通话概念,只是在民国以后,而大力推广普通话,准确讲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而普通话不是以北京方言为音准,而是以北京通州区的一个乡镇为基准音的北方方言,
鄙人理解题主是问:“古代河南有否官话(或雅言、雅语)”?这里明确问答:有。远古的雅言(雅语)及官话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时代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中心都城的变化而变化,春秋战国时,称为雅言或雅语,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之《诗经》的读音。据考,此读音乃以河南和陕西关中一带的语言,
以后各代,一般都称官话。大体说来,夏商时期,其都城,除过夏初尧舜短期内在山西,中期短时期在今之鲁西与河南交界一带外,其他绝大部分都城均在河南,这样,就可以说,夏商之河南,多为雅言发源地,以后,河南洛阳为13朝古都,开封为7朝古都,这些朝代的今河南一带,无疑是官话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