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阶段,我非常建议你读800本书。800本书,平均3天读2本书,并没有什么压力,我也经常问自己,每年300本的读,我到底记住了多少,我平均每周读4-7本书,但因为我时间比较多,每天会抽出2-3个小时的时间看书,俞敏洪在大学阶段读了800本书,我非常建议以他这个标准作为你大学读书的标准。
1、人一般一年能读多少本书?
我平均每周读4-7本书,但因为我时间比较多,每天会抽出2-3个小时的时间看书。再加上自己读书、写笔记都比较快,基本可以做到1天1本实用书,但遇到大部头的时候自然进度慢很多,我推荐第一年100本,第二年150本,第三年300本。但你可能会问读这么多真的有用吗?我也经常问自己,每年300本的读,我到底记住了多少?弄懂了多少?是真的每页都看了吗?或者,读书到底是重量还是重质量?什么才算是质呢?第一,先有量,后求质如果连量都没有,或许真的无法保证质,
就跟“饥饿”与“挑食”一样,只有吃饱了饭的人才会挑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而对于饿了三天的人来说,哪怕是啃干馒头都是美味。所以,普通人一年读多少书,根据我的经验,我建议第一年100本以上,而且第一年不要读过于专业的书籍,不要为了提高自己的逼格而读各种难度较高的大部头。最好是先读上一年的文学、历史、名著,其实就是小说和故事,
一来通过读这些“故事”,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二来让自己对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有一个标准;三来还能让你掌握一些读书技巧、笔记技巧、写作技巧。第二,质和量,同步提升经过第一年,你几乎把市面上你感兴趣的、全球公认的经典著作都读完了,第二年,开始提高自己的读书Level,读一些对你工作、生活有帮助的实用书,这一年就求“短期效应”,要求自己读完这些实用书就把里面的知识用起来。
比如,读了时间管理的书,就让自己做好时间规划;读了人际沟通的书,就让自己努力改善同事和家庭关系;读了演讲的书,就努力提升自己的演讲水平,随着你读的越多,你会发现第二年不知不觉间,你就读完了150本书,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本人亲身实践。所以说第一年读文学书很重要,它会帮你培养读书习惯,第三,向一年300本的飞跃前几天在问答写了一个回答,一个小伙伴匿名给我评论,她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开车的间隙用喜马拉雅听书,光“听书”每年就听了384本,还不算“读”过的书。
要知道,1年、2年、3年可能都看不出来读书对你有什么用,但如果能坚持读书5年,每年都在100本以上,或者300本以上,你会发现你的谈吐、气质、思想、思维、阅历、心态都会发生一个完全的蜕变。看看主持人董卿就知道了,她并不是一个花架子,是由内而外的、因读书而散发出来的气质与芳华,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2、大学需要读多少书籍才好?
俞敏洪在大学阶段读了800本书,我非常建议以他这个标准作为你大学读书的标准,4年800本书,平均3天读2本书,并没有什么压力。第一,大学生时间比较多我们不否认大一、大二、大三的时候有很多课程,要考试,有压力,但是即使如此,大学生也比上班族要多出一倍到两倍的时间。在你没有课的时候,在你晚上的时候,在你周末的时候你都可以去读书,而且图书馆里有那么多藏书,省掉了多少买书的钱,
第二,建议多读书,少参加社会实践虽然说大学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我现在依然认为,你读书所学到的知识,一定比你参加大学所谓的各种社团、各种学生会、各种社会实践等等学到的知识都要多,而且快。此外,在你读完书掌握了知识以后再去实践,反倒比别人跑得更快,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第三,大学阶段一定要广泛的读书现在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包括企业家、学者、官员、我们所熟悉的每一个著名人士,他们都是已经做了大量阅读的,任何书籍都读。
比如说巴菲特、查理·芒格,他们两个人被称为:有两条腿的书籍。天文地理、历史传记、人文社科、家庭亲子任何方面的书籍他们都会读,甚至有些书籍和他们的业务根本没有什么联系,他们也会读,在现代这个社会,单一思维很难取胜,只有跨界思维才可以获得成功,所以在大学阶段,我非常建议你读800本书,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做到。